陳云與1955年人民幣新幣的發行 |
發布日期:08-11-17 09:28:29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復,港澳與我國陸地相連,美蔣不斷利用空投與經由港澳走私向我國境內散播假票,以破壞我人民幣信用,同時臺敵在美國援助下,可以在技術上把假票印成與真票完全近似,老百姓不可能區別真偽,單靠少數銀行干部用顯微鏡來觀察票子真假,是不能阻止假票流行的…我們發行的票子面額越大,則空投與私運入口同一體積與重量的假票其金額數目也就越大。為減少假票的影響與損失…擬在新幣發行時暫不發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發一元券又嫌太小,故擬增發三元券一種以資調劑”,他提議電告蘇聯取消代印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三種新幣,另請代印三元券三十億元。[20]此后,國內中國人民銀行的印刷廠也增加了二元券的鈔票種類。
陳云還特別關注發行新的金屬輔幣問題。他認為,以金屬作輔幣,從長遠打算,較紙幣經濟且便利,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對以硬幣作較大的輔幣如五角輔幣則持謹慎態度。他深諳金屬貨幣流通中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指出“如硬幣本身價值較高,而遇市場缺乏此種金屬時,有被不法商人收集熔化而造成輔幣不足的危險。如硬幣本身價值過低,則又容易造假(假造硬幣比假造紙幣容易)”,主張發行新幣基本上全部以紙幣作輔幣,但“可用適當金屬先鑄造成一部分一分、五分輔幣同時流通”。[21] 欲使新幣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市場上流通的舊幣,所需新鈔是十分巨大的。為保證新幣發行的順利進行,陳云仔細估算需要的人民幣新鈔數量及主輔幣比例。1953年11月陳云在給**中央關于發行新幣的報告中指出,1954年底預計新幣印制數量按券別分可有5元券25億元,3元券30億元,2元券5億元,1元券16.5億元,6種輔幣6.895億元,共計83.3 95億元,除5元券25億元擬暫不發行外,1954年底實有可用新幣58.395億元,而“根據近三年來的經驗,備作調撥之用的庫存現鈔,經常約需十億元(以新幣計算,下同)…至1953年底發行總額可達三十五億六千萬”,“除上述兩數外,尚有十二億八千萬元,可供一九五四年增加發行之用…新幣準備已足用”。[22]**中央贊同陳云對于新幣供需數量的分析,在發行新幣的指示中明確指出“新幣總的準備數量是充足的”。[23] 陳云還非常關注輔幣的準備工作。他認為,如果市場流通的輔幣出現不足,將直接影響零售物價,將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他極其細致地研究了1953年6月市場流通的輔幣數量,并與已準備的人民幣新幣數量、券種進行比較,指出:二角券以下的其他五種新券,比舊幣2000元以下的券種增加了34%,因為舊幣5000元券相當一部分代行10000 |
上一篇:影響錢幣價值的因素有哪些? |
下一篇:假幣的種類、特征及鑒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