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與1955年人民幣新幣的發行 |
發布日期:08-11-17 09:28:29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人民幣,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套人民幣。由于在貨幣單位價值上新幣比舊幣提高了一萬倍,貨幣制度面貌一新,因此1955年的新幣發行在我國金融史上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國貨幣制度的進一步健全與完善,今天我們稱之為“貨幣改革”并不為過。在發行新人民幣的醞釀與付諸實施的過程中,陳云同志高瞻遠矚,以其卓越的才干,領導了新幣的順利發行。本文以新出版的《陳云文集》中首次披露的有關陳云在指導發行新人民幣方面的資料,闡述陳云對1955年發行新人民幣的貢獻。 一、陳云力主發行新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后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人民幣迅速擴展流通空間。在人民政府的堅決支持下,人民幣逐漸替代金銀外幣,占領了解放區的貨幣市場,并成為新中國的唯一法定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對初步統一全國貨幣,恢復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套紙幣產生于解放戰爭的戰火之中,在票額種類、票面設計、印刷質量、防偽技術等方面都存在缺陷。第一套人民幣印制于1948年冬天,共有12種面額、62個票種,最小面額為1元,最大面額為5元(當時雖已印好但未發行)。雖然人民幣名義上以“元”為單位,但市場上已沒有標價為1元的商品,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商品流轉,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動輒需要以億、幾十億乃至成百上千億元計價和核算,殘留著過去通貨膨脹的痕跡,而鈔票票面種類過于復雜,人民群眾不易識別。這套紙幣的印刷工藝主要以膠印為主,也有少量鈔票采用了石印和凹印技術,油墨和紙張就地取材,印制的鈔票有的精美,有的粗糙,質量參差不齊,在流通中極易破損。另外,第一套人民幣只有少數幾種票券印有蒙文、維吾爾文,絕大多數票券僅印有漢字,不便于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流通。人民幣紙幣票面大、票種多、防偽能力差、流通使用不便的諸多缺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經濟的需要。 陳云很早就關注發行人民幣新幣的問題。1950年1月陳云在中國人民銀行上報的印制新的人民幣計劃報告上批示:“此事應該準備,但僅僅是準備,不能草率。必須講究紙質之統一,圖案之適當,顏色之配備,秘密符號之擬制,這幾點是為了防假。此外,票面尺寸。票額大小,均須慎重研究后才能決定”。[1]根據陳云的指示,中國人民銀行邀集著名美術專家與鈔票設計人員一道繼續準備新人民幣的設計、印制方案。1950年7月在中央政府順利統一全國財經,全國物價漸趨穩定的形勢下,陳云即向 |
上一篇:影響錢幣價值的因素有哪些? |
下一篇:假幣的種類、特征及鑒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