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私版銅元考(邵明志) |
發布日期:12-05-03 08:19: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邵明志 |
業月報》記載:“銅幣,不分省界,一律通用,唯近日日人私鑄值錢廿文銅幣,不獨銅色較劣,分量也較輕。故特另立行市,每廿文銅元只值錢十六文。”公然另立行市,允許其折價流通,其鑄幣權毫無獨立統一可言。另據民國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銀行月刊》記載:“中國政府於國內幣制,絕無管理之權,由各省自行操縱,所有造幣廠,亦均在各省管轄之下。”如果說在晚清還存在地方與中央爭利問題,那么至此中央的鑄幣自主權則完全喪失,對內外各種私版銅元的控制徹底放開 。其政府無力,錢法大壞由此可見一斑。
二是擾亂流通市場,導致貨幣貶值。在光緒三十一年以前,亦即銅元鑄行5年內,由于銅元受到社會歡迎,商民樂用,其價格往往超過幣面計值,在市面流通時升水程度約在5%至15%不等。銀元對銅元的比價為:光緒二十八年,在蘇州88枚,杭州90枚;光緒三十一年,在寧波平均市價95枚,安慶95枚,上海92至95枚。但到光緒三十一年以后,由于鑄量激增,“民私”、“洋私”等私版銅元充斥市場,銅元價值急劇下降。宣統元年銀銅比價由110枚至134枚,市面流通平均貼水10%至40%,出現大幅貶值。進入民國后,各地軍閥各自為政,紛紛設局開鑄,面值、重量、成色各異,與清末銅元一起流通,且私鑄猖獗,“民私”、“官私”、“局私”紛出,外國奸商由大量傾銷“洋私”,火上澆油,愈增混亂,貨幣體系紊亂程度尤甚與清末,銅元貶值幅度更大。下表為民國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銀行月刊》6卷7期記載的具體兌價,可見銅元貶值之快之劇 一元之兌價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