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大逆不道”的乾隆錯版幣 |
發布日期:12-04-26 08:29:1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張蔭曾 |
大清乾隆通寶銅錢,因為鑄造量大,距今只有二百多年,雖然期間經歷過戰亂等影響,但當今社會留存量仍相當豐富,一度未能引起集幣者的關注。實踐證明,乾隆錢幣除折十大錢、新疆紅錢稀有外,十多個鑄錢局所鑄小平錢除按部頒標準鑄錢外,少量的也顯示出其地方特色。如最突出的寶蘇局的寬緣宋體字所謂常平式、寶福局背滿漢文福字式,還有有些局鑄的“山底隆”式。所謂“山底隆”,即錢文“乾隆通寶”中的“隆”字收筆一小橫下本為“生”字,而有些鑄錢局將其改為“山”字,形成“山底隆”。有些錢幣集藏者將其視為精品收藏,但據我所知,“山底隆”錢不僅寶蘇局、新疆各局、寶廣局有之,就連中央直屬戶部的寶泉、寶源局亦有之。 這枚出自寶浙局的乾隆通寶小平錢,錢徑稍大,達26毫米,厚1.4毫米,重4克,寬緣,文字為楷隸體。乾隆的隆字收筆不是“生”字,也不是“山”字,而是與上部相連看起來像“金”字,但“金”字兩點及收筆一橫均異常,粗看又像“心”字,細看收筆一橫上挑、起筆重收筆輕。而據筆者查閱古今字典,均未見有該“錯版隆”字的寫法。 試想,在繁榮盛世的乾隆王朝,因“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詩句就大興文字獄。而當時的寶浙鑄錢局竟敢把皇帝年號的字鑄錯,這無疑應當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而從該錢的質地、大小、重量及錢文精美程度上看,應當是官局所鑄,并非后人私鑄。但何以有此乾隆異字錢,實是一個不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