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私版銅元考(邵明志) |
發(fā)布日期:12-05-03 08:19:2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邵明志 |
砂仿鑄四川漢字銅幣、河南雙旗幣和紀念幣、江西九星圖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四種面值的十多種銅幣,均為粗制濫造、銅質低劣之品,從此劣幣充斥當?shù)厥袌觥?椎摹肮偎健?銅元引發(fā)了當?shù)孛耖g私鑄蜂起,屢禁不止。秦安、甘谷等地有用磚模和泥版鑄造銅幣的,其幣制之混亂為當?shù)厥匪从小C駠陾罨⒊侵髡兾骱螅虮臼o造幣廠,曾委托四川造幣廠代鑄,即今所見“陜西省造一分、二分”之精整者。然其所屬孫蔚如部對此也有大量仿鑄,質量低劣,暗記頗多,版式復雜,即所謂“漢中版”。
4、“洋私” 銅元。主要來源于日本、韓國等外國勢力和沿海省份造幣廠。清代末年,由于韓國使用沖壓銅幣早于中國,且較早退出流通,代之以鎳幣,因此銅幣跌價,在韓國銀洋一元可兌換“五分”銅元200多枚,當時運到中國改鑄后可獲利一倍多。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后,在中國幣制紊亂、海關松弛的情況下,由于各造幣廠競相鼓鑄,國內(nèi)銅價上漲,奸商從韓國大量收購“五分”銅幣(見圖5),經(jīng)由上海、煙臺等港口偷運入境加以改鑄獲利。這便是收藏界所稱“洋私”、“韓改幣”。有史料記載,當時有的沿海省份造幣廠“陰結洋商,隱屏鑄作”,私鑄情況嚴重,因而部分“韓改幣”可稱為“洋私”與“局私”合一的產(chǎn)物。“韓改幣”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日本人的純粹“洋私”。其時日本人公然在租界開爐鑄錢,且“欲用何省字樣,登時有錢模印之”。就存世情況看,“韓改幣”常見的有浙江、湖北、山東、福建等省的“光緒元寶十文”。這些銅元大都未經(jīng)處理直接沖壓,改鑄后文字圖案粗陋不堪,錯誤百出,有的韓國文字、圖案仍清晰可見,成為中國貨幣史上的恥辱。進入民國后,日本“洋私”銅元仍屢禁不止,充斥市場。據(jù)《民國貨幣史料》所載1918年9月20日、21日、23日上海《新聞報》記載,“【日人私鑄銅元充斥長江中下游城市】民國七年九月,寧垣當二十銅元私版日行充斥,聞系日人販運來寧,賤價私售,希圖漁利。近為省署察悉,已飭令商會前知各店,禁用此項銅元,以免滋生事端。” 三、私版銅元對社會經(jīng)濟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