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私版銅元考(邵明志) |
發布日期:12-05-03 08:19: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邵明志 |
nbsp; 私鑄幣特指在特定歷史時期,由集團或個人仿照官方流通貨幣非法鑄造的各種貨幣。私版銅元指晚清民國時期國內外各種勢力非法仿鑄的銅輔幣。因當時銅元流通范圍最廣,私版銅元也就成為近代中國鑄幣史上數量最大、流布最廣的非法貨幣。
清朝末年,國力日衰,外國貨幣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傳統的制錢貨幣流通體制幾近崩潰,清政府乃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兩廣總督李鴻章主持,仿照港仙鑄行“光緒元寶”機制銅元,以抵制外國銅元,救濟“錢荒”。是為中國鑄行銅元之肇始。初期銅元完全仿港仙形制,沖壓機鑄,以“仙”為計算單位,初衷本想與此前廣東鑄行的銀元直接掛鉤使用。銅元的面世受到商民的普遍歡迎,然中國幾千年來銀銅并行的貨幣體制使百姓不習慣以“仙”為單位的換算方式,銀銅之間也無固定比價。迎合當時社會這種獨特的貨幣需求,當局乃把換算單位由“仙”改為“文”,幣面外緣計值由“每百枚換一元”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使其直接與制錢掛鉤。計值改變后銅元市場需求量大增,當局因此獲利頗豐。但豐厚的利潤刺激各地競相鼓鑄,鑄量激增,貨幣體系漸趨混亂。 其實到光緒年間,經歷了咸豐鑄行大錢引起的惡性通貨膨脹,制錢已一蹶不振,咸豐大錢7個主要品類中只有當十大錢保留下來,與“同治重寶當十”、“光緒重寶當十”一道在市面上流通,而銅元成為這些當十大錢的規范的替代品。換言之,銅元之所以受到商民歡迎,一方面是因補救了制錢匱乏引起的“錢荒”,迎合了當時市場貨幣流通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式樣新穎,制作精細,整齊劃一,以其較高的鑄幣技術含量不易仿鑄,受到商民信任。然而由于銅元實質上仍是虛值大錢的繼承和演變,是封建性貨幣向資本主義貨幣過度的產物。如果說李鴻章鑄行銅元的初衷還有幣制改革成份,那么后來的豐厚的鑄幣利潤很快使其改變初衷,銅元成為當局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成為統治者搜刮民財的工具。于是各省競相鼓鑄,鑄量激增。據《中國金融論》(張輯顏著民國19年10月初版)記載“光緒二十八年冬,天津銀根吃緊,市面恐慌,其時袁世凱為直隸總督,謂此為錢荒所致,于是鼓鑄銅元以救之,當時國人既苦制錢缺乏,復見銅元式樣,攜帶便利,官局所鑄,僅閱兩三月,而鑄出者數千萬枚,獲利百數十萬兩,於是日夜鼓鑄,各省亦均效尤。”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全國有17省鑄行銅元,5年間鑄量由16.9億枚激增至75億枚。銅元供過于求,錢法漸壞,有些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