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金融化”的本質及潛在風險 |
發布日期:10-08-09 08:53: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期研究院 作者:王紅英 裴毅飛 劉潔 |
有的強大。對于金融財團而言,只需保證其向鋼鐵廠出售鐵礦石的價格,高于其向礦商購買礦石的價格,便可獲得穩定的價差收益。對于礦商而言,完全掌握了原材料的定價權就保證了企業利潤,同時掌握了下游企業的命脈。礦商通過掉期大把賺走美元的同時,充當做市商的金融財團也被喂養的“酒足飯飽”。而這些皆由買方埋單。 我國鋼鐵行業該如何應對 在以鐵礦石為價值核心所衍生出的這條金融鏈條上,各投機商及金融資本迅速介入,并滲透到其中的各個環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鋼鐵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能出于高風險的理由,繼續采取被動回避的策略。忽視衍生品市場加速擴張的事實與“鴕鳥心態”沒有什么差別。在這里剖析掉期市場風險和潛在危機的目的,并非打擊國內企業參與掉期市場的熱情。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積極了解金融衍生品市場和掉期交易,是為了避免在我們意識到要大展拳腳的時候才去臨陣磨槍。那么,我國鋼鐵企業是否應該大規模地積極參與鐵礦石掉期市場呢? 我們知道,在鐵礦石掉期合約推出不久,五礦商會便表明立場,中國企業應避免參加各投資銀行創設的鐵礦石掉期交易。中鋼協也曾三申五令地間接表態不贊成。的確,鑒于上述風險,尤其是“金融博弈”的性質,國內企業應該抱著慎重嚴謹的態度考慮參與與否,但也不能以偏概全:金融衍生品是金融資本的游戲,做實業的企業不適合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畢竟,在鐵礦石期貨不存在的當下,鐵礦石掉期不失為鋼鐵企業套期保值的一種選擇。而鐵礦石掉期市場能夠真正做到為我國鋼鐵企業管理風險有一個前提,即提高國內鐵礦石的自給能力。 為什么金融資本和礦商巨頭能輕而易舉地控制鐵礦石價格,以此挾制我國鋼鐵業呢?事出必有因。其一,國內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一些鋼鐵企業不注重利潤,即便虧損也要擴大產能,加足馬力生產,以此來緩解失去市場份額的憂慮,這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對鐵礦石的需求。其二,行業集中度過低。10年前,寶鋼鐵礦石進口比重高達全國總量的1/3,而2009年全國6.2億噸的進口鐵礦石中,寶鋼僅占6%。這使得在鐵礦石談判中,我國鋼廠很難形成統一行動,加大了談判難度。其三,兼并重組進程過慢。國內鋼廠有隸屬于國家的,也有地方的,出資人層級差別過大,是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重組難癥結所在。而兼并重組困難是提高產業集中度進程中最大的“攔路虎”。諸多軟肋導致了我國鋼鐵行業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