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金融化”的本質及潛在風險 |
發布日期:10-08-09 08:53: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期研究院 作者:王紅英 裴毅飛 劉潔 |
其二,缺少有效的監管機制。通常,各國對場內交易均有一系列嚴格的法律法規進行風險控制和合規監管,而對場外交易市場沒有明確的法律和監管制度,缺少對金融衍生品交易雙方、做市商及交易流程有效監管。如果出現違約,雙方只能以合同為前提,私下協議解決。2000年,美國出臺《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明確了掉期市場并非隸屬于期貨市場,不受CFTC的監管。由于沒有監管機制,市場無法限制和監控單個投機者的持倉頭寸規模,給市場操縱行為提供了敞口。 其三,市場對結算價格的公信度存疑。如前文所述,目前鐵礦石掉期采用的結算價格是現貨鐵礦石的月度算術平均到岸價(CFR)。然而CFR均價的產生并非基于集中公開交易價格,而由各個現貨市場的到岸價格加工而來。采集樣本的代表性、數據本身的準確性、數據加工過程的公正性皆不容盲目偏信。以新交所的掉期合約為例,新加坡普氏指數是依據青島港62%品位的鐵礦石到岸價格確立的,且依據的是報價而不是最終成交價,使得該指數缺乏科學性。諸多原因導致掉期結算價格的公信度遠遠低于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形成的結算價格,這也正是大多數商品掉期流動性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以上三點外,還有我們曾提及的掉期的本質是對賭。既然是對賭,那么與賭局就有相通的地方:莊家永遠穩賺不賠,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在新交所的20位清算會員名單中,滿目皆是高盛、巴克萊銀行、摩根斯坦利等國際金融財團,這些資本巨頭是如何通過掉期市場實現穩賺不賠的收益呢?其實,只需要做到兩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