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金融智慧一點也不遜于當今! |
發布日期:09-03-04 08:47:1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人 作者: |
這才剛剛有了點眉目,過了一年,王莽又推出了一整套新幣制。這次的力度之大,空前絕后。因為這套幣制實在太復雜了,長一個腦袋根本就記不住,所以這里我們只能簡略加以介紹。這套新幣制,叫做“寶貨制”,把錢稱作“寶”,大概也是王莽的發明。
新幣制的要點,一是“五物”,即包括五種幣材,金、銀、銅、龜、貝。——海南島,這回又成了天然造幣廠了。 二是“六名”,即貨幣共分六種:黃金、銀貨、龜寶、布貨、泉貨、貝貨。其中,布貨和泉貨,都是銅質貨幣。 三是“二十八品”,即六種貨幣中,每種內部也有品級差別,大小優劣不等。 所有貨幣中,最值錢的是黃金,以一斤為單位,值一萬錢。最不值錢的,是“泉貨”里的第六級“小泉”,值一錢。最要命的是,在這諸多樣式與品級的貨幣中,從最高的到最低的,面值共有21個等級。 老百姓拿錢來用,是要用于購物、做買賣的,誰有工夫能記住如此復雜的換算? 新朝貨幣改革委員會的專家們,平時大概都不親自買東西,他們也不想一想,這一套貨幣,在流通中怎么操作?互相間如何兌換?如何找零?怎么記賬?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聰明,他們不管你什么寶貝烏龜殼,在市場上全不認,只認大小泉,因為這兩個東西畢竟還有個錢的樣子。 三年后,因為新幣制在實踐中無法推廣,人民照舊偷偷使用五銖錢,只好又改革。新發行了五銖的新錢,叫做“貨泉”,小泉不許再用了。這實際上等于變相恢復了漢朝的五銖錢。大泉也限定再流通六年后就不許用了,本來12銖的大泉也要貶值,與5銖的“貨泉”一比一使用。 民意終于使王莽這個固執的夢想家讓步了。老百姓聰明得很,重12銖的“大泉”,他們怎能舍得當五銖錢來用?即使不偷偷改鑄成五銖錢,也會把它銷毀了做其他用途,哪里還會再流通六年? 歷史記載,為了強制推行貨幣改革,王莽對盜鑄貨幣的人,實行了嚴刑峻法,一家犯法,五家連坐,都送到官府去為奴婢。當時從平民到王公貴族、官僚,因為觸犯金融法律的,不可勝數。貨幣改革實際上每一次都是對老百姓掠奪。《漢書》上記載,自從取消了五銖錢, “農民商人失業,糧食商品俱廢,百姓甚至有哭泣于街市的”。 王莽的貨幣改革,問題出在哪里呢?大致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如此頻繁地更換貨幣,全無道理,是自找麻煩。即使有道理,換得這么頻繁,也很難在群眾中建立起對于新貨幣的信心。 二,貨幣一旦進入流通領域,就成了老百姓手中的財富,不能說廢就廢了,必須要有善后處理,政府要負責補償或者以新換舊。但王莽全然不管這些,所以史書上說:“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貨幣改革成了掠奪人民財富的手段。 三,從貨幣發展史來看,一般都是從繁到簡,從實物到金屬,而王莽卻是反著來,嚴重違背貨幣演變規律,造成經濟的紊亂。 四,企圖以政治權力干預經濟,不懂貨幣有它的自身規律。 ——逆天而行,哪有不失敗的。 王莽的所謂貨幣改革,有百害而無一利,對他自己也是。原本他還是有一定民意基礎的,但貨幣改革之后,民心盡失。 新王朝的迅速崩潰,可以說主要就是源于這荒唐的貨幣改革。 世界上第一個征收所得稅的人 正像一枚銅錢有它的正反兩面一樣,王莽也有他好的一面,不然千年以后就不會有人給他翻案了。王莽的優點,在金融業務上也能體現出來。 這里要特別說一下,他這個皇帝,很清楚貸款利息的實質與來源。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王莽在當時就提出了非常正確的利息概念。他規定,官府對民間的貸款,要分兩種:一種是生產性貸款,一種是非生產性貸款(扶貧的)。那么,在收取利息的時候,要根據貸款的性質而定,生產性貸款要收利息,非生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