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大王張叔馴傳奇 |
趣的是,張叔馴一家并不缺模型,但是他們玩的是船模。他的兩個兒子自己會動手制作船模,在自家的荷花池里放行。張叔馴有個好朋友摩根,美國人,在江南造船廠任總工程師,他曾制作了一只高達一米的帆船模型送給張叔馴的兒子。兩個孩子如獲至寶,常在周日捧著它到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的湖泊里放行。那船設計得很精巧,桅桿很活絡,只要有風就可以開得很快。最終,他們沒有長久地停留在船模階段,而是買來了一艘真正的船,一艘八十英尺長的進口高級游艇!當時擁有豪華游艇的華人家庭是極少的,在上海僅有三家(另外兩家是寧波籍房地產巨商周純卿和郵票大王周今覺)。每逢張叔馴有空的假日,他就會高高興興地帶領全家乘上船去,從黃浦江沿蘇州河,一直開到太湖!
中西合璧的海派生活 張叔馴的老家在湖州南潯,是江南最富的地區之一。張氏家族又是南潯最富的四大豪門之一,名列南潯“四象”的第二,僅次于小蓮莊的劉鏞家族。張叔馴的曾祖父張頌賢一個半世紀以前就以生絲和鹽業發家,為后代留下了千萬兩家業。張家的子孫于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繼續開拓,到了1928年張叔馴的父親張石銘去世的時候,張家僅南號張石銘一支(另有東號張靜江一支)的財產就達兩千萬元。著名的大世界和杏花樓所在的地皮,當初都屬于張家的版圖。 張家不僅富有,還是一個極富書卷氣的儒商之家。張石銘以藏書聞名,他的適園藏書僅著錄(《適園藏書志》)就達16卷。所藏宋元孤本和明清善本,分別刊刻于《張氏適園叢書初集》《適園叢書》和《擇是居叢書》三部叢書中,總共收入一百部善本。而其他的收藏目錄如《古歡錄》還未及刻印,他本人就去世了。或許是因為這樣,外界只知道他是藏書家,而他其他方面的收藏如古錢幣、青銅器、書畫等,反而被人們遺忘了。 張石銘逝世后,他的所有藏品由三個兒孫繼承。大兒子張芹伯(名乃熊)主要繼承了他的藏書;老二張乃驊不幸早逝,由其子張蔥玉繼承了家藏的書畫;張叔馴是三兒子,主要繼承了其父古錢和古玉方面的收藏。他們很有心志,沒有在前輩的收藏上原地踏步,若干年后都作出了驚人的成績。張芹伯在父親藏書的基礎上把宋元善本的數量翻了一番,有《芹圃善本書目》傳世;張叔馴后來居上,山積海囤,成了中國的古錢大王;張蔥玉埋頭書畫,成了中國第一流的書畫鑒定專家。 照此邏輯,張家到了張叔馴這一代,除了生意上的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應是他們的主旋律。這點不容置疑,而且他們的確個個做得出類拔萃、備受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