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 “永通泉貨” 貼金錢 |
發布日期:13-05-20 09:23: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徐長林 |
多年以前,筆者在淘寶中,覓得一枚罕見的永通泉貨貼金錢(見圖),當時一見,眼睛一亮,此幣不俗,非同一般,就認為是貼了金箔的。南京自古至今是金箔的重要產地,曾有見聞,就是不知此幣為何貼金箔,不知其難易。
我國古錢幣,自古以來,其材質就多種多樣,有貝幣、骨幣、陶幣、玉幣、鐵幣、金幣、銀幣。自秦以后以銅幣為主體,就銅幣而言,有包金的、鎏金的、鎏銀的。現在就實物看,也有貼金的,只是其存世極少,長期以來,鮮為人知,諸譜似未載錄。在我國兩千多年的鑄幣史中,鎏金的錢幣,歷朝歷代都比較珍罕,而貼金錢則少之又少。為什么? 因為貼金要用金箔,金箔制造的難度很大,筆者在南京曾見過捶制金箔的過程。金箔是用黃金捶成的薄片,一兩(31.25克)純金可錘成萬分之一毫米厚、面積為16.2平方米的金箔,黃金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防變霉、防蟲咬、防輻射,用黃金制成的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古法制金箔是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面積2.5平方厘米的金葉,然后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里,再經6-8小時的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于金葉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五、六十年代,筆者曾親見南京城南的古舊名巷——馬巷(現已拓寬為中山南路大道)制作金箔的作坊里,工人在夏天捶打金箔,汗流浹背、揮汗如雨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金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工藝品,源于東晉,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齊、梁、陳,今南京龍潭地區(江寧)是金箔的發源地,相傳至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北京東陵慈禧陵墓銘文,就是典型的金箔制品。傳統工藝制作金箔,是以含金量為99.99%的金條為主要原料,經化滌、錘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現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即一克黃金可以打制成約0.5平方米的金箔,厚度為0.12微米。貼金錢,顯然是錢幣鑄制后,再在錢體上刷上粘性物(類似膠水),將金箔貼在錢體上,而成為貼金錢,比鎏金的難,也比鑄造金銀銅錢難。 我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的“永通泉貨”,為南唐元宗李璟于交泰二年(959年)所鑄,與開元錢并行于市,錢文“永通泉貨”系永遠流通行用之意,有篆書、隸書兩種書體,文字壯美。時值南唐,一度經濟比較發達,出產的金箔,除用于佛事,也有條件用于制錢貼金,當在情理之中,此幣就是實證。 筆者所藏此枚永通泉貨貼金錢,從其形制、重量、品相來看,似為樣幣,也可能用于賞賜功臣、皇親國戚,還可能為鎮庫之用,不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其直徑31.1毫米,面穿徑10毫米、穿線寬0.8毫米,背穿徑9毫米、穿線寬2毫米,現重10.8克,面部有廓,寬緣面緣寬2毫米,背緣寬3毫米,字廓深峻,此品錢文為篆書,貼金,因年久出現殘金皺紋和真金箔對光照呈現綠色特征,系出譜品,十分珍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