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書局版無年份銀元輔幣券研究(下) |
發布日期:13-05-08 09:07:3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壹角的正面主圖是杏壇。《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杏壇只是傳說中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按晉人司馬彪的注釋,杏壇只是指“澤中高處也”,清代學者顧炎武也認為《莊子》書中凡是講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寫法,杏壇不必實有其地。后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于是,“杏壇”,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金代于杏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為杏壇題匾。現在的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貳角的正面主圖為洙水橋石牌坊。洙水,原為西周魯國故城的北墻外護城河,后成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當年講學于洙泗之間,故以洙泗作為儒家代稱。洙水橋位于曲阜孔林洙水之上,是通往孔子墓必經之處。明嘉靖《山東通志》載:“洙水橋在曲阜縣北四里孔林前,洙源久堙,嘉靖五年工部侍郎章拯浚修之,其流經孔林西南與沂水合。舊橋逼墓道,嘉靖十二年巡按御史方遠宜用孔希暄議,改建南百余步,水勢縈抱,視若稱勝。”現存的橋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改建的。橋為1孔跨徑3.12米,石臺石拱橋,長24.2米,橋臺高1.5米,拱厚0.5米,橋面全寬5.98米,凈寬5.66米。橋南建有石碑坊,上刻“洙水橋”三字,過坊即上此橋。該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洙水橋”三字乃當時的權臣嚴嵩所書。 貳角伍分的正面主圖為至圣林木構牌坊。至圣林即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相傳他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孔林現占地3000畝,墻中古木參天,茂林幽深。“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至圣林坊位于萬古長春坊北,大林門前。它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間重修。因孔子被尊奉為“至圣先師”,故孔林又名至圣林,此坊因此得名。該坊為四柱三間,木質結構,坊中間額楷書“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禎七年(1643年)雕鐫的石獅一對。 伍角的正面主圖為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并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筑,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一、暗記 所謂暗記,是設計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意志或者基于防偽的原因,在貨幣上設計的各種不明顯的但表示一定意義的符號。這種符號的形式通常有漢字、字母、數字和特殊圖案等。過去錢幣學者主要研究人民幣的暗記,但對于民國時期紙幣的暗記鮮有涉足。實際上,近代以來我國的紙幣上也多有暗記,特別是面額較小的輔幣和解放區發行的各種貨幣。上述的紙幣由于成本或者技術的原因,防偽能力一般較弱,只有借助暗記來提高防偽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暗記作為一種防偽手段,很難為普通百姓所掌握,大多數時候只能為銀行工作人員識別,這是它的局限性。 這組輔幣券共有暗記十幾處,在民國紙幣中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表2) 表2:中央銀行書局版無年份銀元輔幣券的暗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