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善:保值保到博物館 |
發布日期:13-05-18 08:20:4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在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藏品入館最多的時期,是新中國建立后的那些年。老一輩收藏家因為對新中國充滿了希望,紛紛把漚心瀝血收藏的精品捐獻給各地博物館,既完成了自己為藏品找個好歸宿的心愿,又支援了國家建設。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因為收藏品高昂的價值和收藏目的向投資方向的轉變,向博物館捐贈藏品的已經不多見了。但是,仍有收藏家堅持不懈地向博物館捐獻,甚至瞅準博物館收藏的空檔,博物館缺什么,就收藏什么,就捐贈什么,旅居加拿大的錢幣學家杜維善就是這樣的人。
相比之下,杜維善遠遠沒有他父親杜月笙那樣為國人所熟知。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生于上海,系杜月笙最小的兒子。1951年杜月笙逝世后,杜維善的母親姚玉蘭帶著兒女及杜月笙的靈柩坐船到臺灣。他在臺灣完成了中等教育后,又赴澳大利亞學習地質學。留學的第三年,杜維善開始勤工儉學,到銀礦當礦工,鉆過礦井,畫過圖紙。畢業后回到臺灣,做起了石油公司的地質師。后來又到香港經商。 杜維善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古錢幣收藏和研究,方向是半兩和五銖錢。他一開始就表現出收藏家的癡迷,曾經為了收藏半兩錢而將自己價值30萬元的房產抵押出去,被人笑稱“神經病”,僅戰國時期“半兩”錢就達2萬多枚。1980年代起,他將收藏的目標轉向西域古代錢幣,經過20多年的辛苦收集與研究,西域錢幣在他的藏品庫中已經形成一大體系。文博專家汪慶正評價說:“他是一位有魄力、有眼光、勇于索求、精于鑒別的錢幣收藏家。對薩珊王朝金銀幣收藏之宏富、品種之齊全、研究之精到,已凌駕于全世界同類私人藏家之上,為世界私人收藏之首位。” 國際錢幣拍賣會拍品目錄,是他收藏西域錢幣的向導,看到有薩珊王朝古幣參拍,就乘飛機到拍賣現場參拍,購得這枚古幣。有時候,為了得到一枚珍罕錢幣,他也會使用軟磨硬纏的方法。比如那枚成吉思汗金幣,該錢幣外圈的銘文清晰記錄了“金幣于六一八年制于伽茲那”,中間寫了“汗中之汗、最偉大、最公正、成吉思汗”,這種錢幣存世只有數十枚,十分罕見。它原來的主人是一位知名的古幣研究員和收藏家,因為格外珍貴,一直舍不得賣。住在加拿大的杜維善長期糾纏這位美國藏家,有時候一個禮拜給他打幾次電話,經過整整三年的努力,金幣的主人最終同意轉讓,杜維善當天就坐飛機去取了回來。 杜維善研究西域錢幣最獨特的方法是“以錢證史”,即從古錢幣上跟蹤歷史、考證歷史。他覺得,如果不是通過對出土古錢幣的研究,學者根本無法證明某些王朝存在過。收藏西域錢幣之初,他先從收集歷史資料開始,花了幾年時間對絲路諸國的歷史有所了解,然后才著手收集那一時期的古錢幣,收藏以波斯薩珊王朝為主,兼有與之有關的其他古國錢幣。他從一枚伊爾汗國的錢幣上,看到了這枚錢幣政治上的特色。這枚錢幣,是1827年阿魯渾汗因為要聯合拜占庭王朝攻打耶路撒冷和敘利亞,特別在錢背上鑄一個十字架并用阿拉伯文鑄以天父,天子,圣靈之名,用鑄幣上的文字討好基督教國家,這在蒙古四大汗國是絕無僅有的。還有一枚古波斯安息王朝時期木薩女皇錢幣,在歷史研究上也有重要意義。木薩是羅馬皇帝送給安息王佛拉特司四世做妃子的。但木薩卻攆走了其他王子,刺死四世,立自己的兒子為國王,佛拉特司五世并與其結婚,成為安息王后。由于佛拉特司五世在位時間僅六年,所以其錢幣凸現出的價值也非同尋常。因為有著對絲路古錢幣以及絲路歷史深入的研究,談起西域古國王朝的更替,杜維善總是頭頭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