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工地挖出數萬枚古錢幣 |
發布日期:12-01-18 09:01:0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 |
長街306號的房屋中,系經營酒坊的商家。2007年4月,該地塊被列入拆遷范圍后,兄妹們就曾向拆遷項目部及當地居委會反映,其宅基下有祖父埋藏的古錢幣若干。
然而在汪氏兄妹與拆遷部門沒有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情況下,2009年9月27日晚,江家祖宅卻被相關單位暗中拆除了。 汪氏兄妹認為,發現古錢幣的那片建設工地正是自己的祖宅地,其地下發現的古錢幣就是自己祖上當年埋藏起來的。 然而,他們的要求,被淮安市博物館拒絕。淮安市文物局還會同淮安市公安局清河分局聯合發布公告,稱該批古錢幣屬于可移動文物,依法進行追繳,敦促哄搶者上交,對提供辦案線索的,經查實后將給予獎勵;對拒不上繳文物或到案的,一經查獲,將依法從嚴處理。 地下文物歸誰所有 這下,汪氏兄妹不干了,于是一紙訴狀將淮安市博物館告上法庭,請求淮安市清河區法院判令被告返還祖上埋藏的古錢幣,并承擔此案的訴訟費。 2010年4月19日上午,法院開庭審理此案。 庭上,原告汪氏兄妹表示,抗戰期間,日軍侵略淮陰城時,他們的祖父帶領全家避居鄉村,并吩咐雇員將家中數量可觀、不便攜帶的銅錢埋藏于宅中。當原告祖父重返淮陰城時,雇員已下落不明,銅錢埋藏在哪里也就成了一個謎。 但淮安市博物館辯稱,根據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這批古錢幣歸國家所有,是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淮安市博物館負責人質疑:如果古錢幣為汪家所有,汪家兄妹的祖父及其親戚(即埋藏人)分別于1977年和1985年去世,他們在世時也都進行過挖掘,為什么沒有挖到?汪家房子被拆除后近半個月,汪家兄弟也沒有去挖掘,并且古錢幣的發現者及報警者也并非汪家人。 博物館還認為,出土古錢幣的位置是老城區,是清代清江造幣廠所在地,并且在出土的古錢幣中也發現了清江造幣廠制造的銅錢,因此,這些錢幣應是造幣廠埋藏起來的。 原告汪秉誠解釋說,之所以祖父在世時沒挖銅錢,是因為當時家庭生活條件還可以,不需要靠這批古錢幣維生。祖父過世后,院子里還有部分房產局改造房,房內住著一些房客,不便于挖掘。而房子被有關單位拆除后,馬上就成了建設工地,上面堆積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依靠他們個人的能力清除這些垃圾難度很大。從出土的銅錢來看,錢幣制造的時間、數量等也與他們當時向拆遷單位和居委會反映的吻合。 原告同時認為,按照常規,當年的清江造幣廠應該只制造一種錢幣,而目前發現的這批古錢幣有40余種版別,分別產自湘、鄂、粵、蘇、皖、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