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開國紀念銀幣考述 |
發布日期:12-01-06 08:32:1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 |
圖1.下五角星版(正、副本)
圖2.上五角星版
圖3.右三瓣版 ![]() 圖4.左右三瓣版
![]() 圖5.“圓”出頭版
![]() 6.“圓”不出頭版
![]() 圖7.單日“開”版 河北三河·寇尚民 孫像開國紀念銀幣,俗稱小頭,是民國時期流通的主要貨幣之一。筆者依據相關史料、實物例證,以及成色檢測數據,僅對官方所制造小頭的形制由來、開鑄歷程、圖文寓意、鑄造量和版式、重量與成色作如下考述。 形制由來 1911年12月29日,經辛亥革命后,已經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3月9日,臨時政府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呈文:“竊民國肇興,革新庶政,而改良幣制,尤屬要圖。……故本部擬先行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就中一千萬元上刊第一期大總統肖像,流通遐邇,垂為美談”(《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同日,臨時大總統令財政部“查幣制改良,新民耳目,自屬要圖。所請以一千萬元上刊第一期大總統肖像,以為紀念一節,應準照行。其余通用新幣中間應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意,垂勸農務本之規。為此訓令該部即便遵照,速將新模印就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可也”(《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不久,財政部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孫像開國紀念銀幣的由來。 開鑄歷程 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據1919年1月由財政部錢幣司編制的《幣制匯編》中《南京造幣廠沿革記》載:“民國元年四月留守府以軍法科張孝準兼廠長,時鑄紀念銅幣鏤五轂紋,紀以開國字樣,五月鑄紀念銀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