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國軍閥張毅斂財的漳州毫 |
發布日期:11-12-23 08:31:4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陳阿泉 |
福建龍海 陳阿泉 民國十三年(1924),福建漳州發行一種銀毫,俗稱“漳州毫”。該銀毫正面中央珠圈內紀值“貳毫銀幣”四字,上方紀年“中華民國十三年”,下方紀地“福建省造”字樣;背面珠圈內同樣是紀值“20”,上方刊寫英文“FOO- KIEN PROVINCE”(福建省),下方刊寫英文“TWFNTY CENTS”字樣。 這款明顯仿效廣東省銀毫版式的漳州地方毫,在華光普《中國銀幣目錄》中被列入福建省造。其實不然,該銀毫系民國時期盤踞漳州的地方軍閥張毅鑄造。 張毅原系北洋軍閥李厚基的部屬,以朝秦暮楚、反復無常的陰險伎倆,先后投靠孫中山、陳炯明、孫傳芳,得由團長遞升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自民國十二年(1923)初入駐漳州,至民國十五年(1926)秋,為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所擊潰,前后統治漳州三年余。在此期間,張毅在漳州倒行逆施,橫征暴斂,為了多收花捐,“竟喪心病狂地在漳州地區遍設妓院”;為了增收賭捐,他更明目張膽地“廣設賭場”,遍及漳州市內各街各巷和公共場所,以及各鄉村,無孔不入地搜刮民財。為進一步謀取暴利,民國十三年,張毅與臺灣籍陳長福、陳長庚合辦信托公司,址設漳州城區大路頭(今廈門路),除開設存放款業務外,還在南方巷口(今竹巷下)漳州軍械廠內以各種銀元改鑄劣質2毫銀幣,作為漳州地區通用輔幣來流通,以取暴利。 張毅發行的這種漳州毫,原定每五枚兌換銀元一元,由于含銀僅30-40%,甚至有的僅在外表鎏層銀,使用不久即露出銅質,民眾拒用,商店多不收用,市面由五枚抵銀元一元,逐漸貶值為16枚才換銀元一元。直至1926年11月8日,何應欽率國民革命軍東路軍進占漳州城,張毅率部敗退,其控制的信托公司也隨之停業。時至今日,由于流通時間短,又經連年戰火,這種冠以福建省造的漳州毫,鮮為人知。 圖中這枚“漳州毫”,直徑22.5毫米,重5.3克,銀質齒邊。近年來,銀幣收藏愛好者視此幣為難得的品種,加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