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開國紀念銀幣考述 |
發布日期:12-01-06 08:32:1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 |
復銀本位。1948年10月10日恢復鑄幣,重新鑄造并發行銀元。這時的上海、成都、重慶、云南、臺灣、海南等各地區造幣廠陸續開工鑄造,版式多為船洋和大頭,而小頭鑄造數量相對較少。
圖文寓意 小頭是第一枚將大總統頭像替換皇家龍圖的國幣,這意味著宣告清王朝統治的結束,中國從此進入共和制的新紀年。此外,幣面鐫刻中英文字,意在告知外國人,中國新的開放時代來臨。 小頭圖案中還包含很多“寓意”,據李伯琦《中國紀念幣考》手稿中敘述:“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支,五權憲法意者也,后即以此為國花。背,中間壹圓二字,而輔以嘉禾各一支,每支一穗三葉,三民主義意也。”其中,五權指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彈劾權和考試權,三民主義是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曾創議梅花為國花,未付表決,但此后國民政府習慣上把梅花視作國花。如國軍將領的肩章、帽徽上,小頭銀幣上都飾有梅花。在南京民國陣亡將士紀念碑建筑上,多飾有梅花圖案。******政權遷至臺灣后,直至1962年,才由“行政院”正式發文明確梅花為“國花”。 小頭正面隸書“民”字,流行將最后一畫拉長,其解釋為****滿清,象征民主勝利,人民出頭,也宣示乃大眾的政府。 再者,小頭背面圖案中“豆莢、麥穗”是依據孫中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對新幣式樣作出規定“其余通用新幣中間應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其中,五谷指“稻、黍、稷、麥、菽”。而“角星”是用于區分鑄幣的不同版別。中國晚清至民國,金、銀、銅幣上所鐫刻角星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鐫于鑄幣正面中央或背面左右兩側。 鑄造量和版式 據史學大師柳詒征在1931年發表論著《江蘇錢幣志》載:下五星、上五星“中山幣原鑄數額計10萬元”。自民國16年國民軍抵江浙定都南京后,即令寧(南京)杭兩造幣廠停鑄袁像銀幣,暫時改用上述中山開國紀念幣新模鼓鑄。截至民國17年2月末,國民政府續鑄數額計寧廠3200萬元,杭廠2687萬元,共計5887萬元。若加以17年春季繭市期中兩廠續鑄之數,則目前市面流通額至少在7000萬元以上。另在民國17年,天津造幣總廠正式開鑄小頭,至民國18年共鑄幣9000余萬枚。綜上統計,國民政府在歷年的不同三個階段,各造幣廠共計鑄造小頭約1.6億枚。由于累鑄小頭時間不長,加之造幣廠多采用先進的鑄幣工藝,造成現今所見官造版式多種。 下五角星、上五角星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