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注冊報告(摘要十)——法律附件 |
發布日期:08-11-06 14:11:36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面來解析和探討“和諧城市”的概念。可以看到,這五個副主題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關聯的。對副主題的闡述將充分涵蓋歷史和時代背景,同時體現各副主題之間的關聯性。
a.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多樣性和異質性是城市的特點。從發端之日起,城市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軍事、貿易和遷徙進一步推動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一方面基于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創意產業,另一方面則集合了城市中各個社會群體和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今天,世界各國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關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識別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臨著來自多方的沖擊。一方面,因特網和全球/區域品牌讓許多城市的文化趨于標準化,信息和人員的大量流動使得城市之中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的碰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元文化同時意味著歷史和未來的和諧。城市是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地,盡管對經濟發展和對現代化的渴望常常威脅到傳統文化和物質遺產的持續存在,然而,當代快速的信息傳播和數字技術也促使更大范圍內的人們關注某些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命運。 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認識到,一個兼顧了歷史和未來,促進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文化戰略,以及融合之中的個性,即鮮明的文化識別(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b.城市經濟的繁榮 城市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城市的集聚效應。最早的城市是從集市發展而來的。城市經濟繁榮的依托可以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是雄厚的自然資源,可以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和創業越來越成為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基于其研究實力,但更多是來源于人與人之間富有創造性的互動。創業能力固然和城市的財富有關,但其實更多地植根于是否具備鼓勵創業的文化傳統。而創新創業最終要由人來承擔,是否具備優質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具備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直接關乎一個城市的經濟前途。此外,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完備的服務業,也是城市經濟繁榮的必要支撐。 毋庸諱言,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存在沖突。建立循環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實現城市可持續城市發展重要策略。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倡導減少生產中的資源利用(reduce)、產品反復多次使用(reuse)、以及廢棄物再利用(re |
上一篇: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注冊報告(摘要九)——初步商業化運作計劃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