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注冊報告(摘要十)——法律附件 |
發布日期:08-11-06 14:11:36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cycle)的3R原則,最終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和諧。
未來城市的經濟將更充滿活力,而這種活力是建立在兩大基礎之上的,一是市民的創新和創造力,二是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c.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是人類科技創新的巨大舞臺。城墻之內,各種創新要素匯聚交融,創新思想由于人們的密集溝通和互動而得以迸發。與此同時,城市的物質設施又使得創新的火花快速轉化為技術,進而變成造福人類的產品和服務。 20世紀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令大規模城市化成為可能。同時,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提高在城市得到集中體現。在飛翔的夢想實現僅百年之際,人類的飛行器已經在火星上留下了足跡。人類的日常起居、溝通方式、健康醫療和財富積累無不受益于科技,而這種物質的革命也在人類精神文化的演變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天,當人們透過哈勃望遠鏡觀賞太空,通過基因技術重組生命的時候,卻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局限。科技將不再是人們改造自然的工具,相反,它將為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造可能。 在未來城市中,科技將在保護不可再生資源、集約利用能源、保護物種多樣性、創造可持續的人居模式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科技,將帶領人們重回自然的懷抱。 d.城市社區的重塑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人最通常生活空間形式。健康的“細胞”才能造就健康和諧的城市。文化融合、經濟繁榮,無不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而實現的。 城市社區的建設和重塑一直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最直接的任務。如何才能讓貧困社區從城市的社會地圖上消失,曾經使城市發展史上最鮮明最持久的困惑。當今時代,發達國家城市居民結構的變化和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長令這項任務更為繁重。聯合國人居組織在其《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設“無貧民窟城市”的目標,力爭在2020年使世界城市中的一億貧民區居民的生活獲得重大改善。 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21世紀城市社區的重塑意味著通過創造“均衡社區”從根本上減少和消除城市的灰暗角落,而“均衡社區”應該具有以下特征:合理的居民構成、合理的房屋所有權結構、完善的基礎設施、宜人的居所環境,充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未來的社區,將具備深厚的社會凝聚力( social cohesion),以及與城市母體和其他“細胞”的和諧互動--一切以人為本。 e.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自從城市誕生的那天起,城市和鄉村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就是相互 |
上一篇: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注冊報告(摘要九)——初步商業化運作計劃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