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錢幣 |
發布日期:13-03-02 08:18: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收藏元代錢幣,經常會碰到難以釋讀的古文字,這就是元代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這種早已廢棄的民族古文字,在元代卻是應用非常廣泛的官方文字。了解一些八思巴文字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收藏研究元代錢幣。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最早活動在額爾古納河一帶。蒙古族早先沒有文字,僅以刻木記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后,曾使用畏兀式文字書寫蒙語。到十三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任大汗的時候,就創制了新的蒙古文字——八思巴字。八思巴字是近人的稱呼,當時,這種文字稱為“蒙古新字”,所謂新,是相對畏兀式蒙古字而言。不久稱“蒙古字”或“蒙古國書”。稱它為八思巴字,是因為它的創制者是八思巴。 八思巴即藏語“圣者”的音譯,吐蕃(今西藏)人,生于1235年,本名羅追堅贊,生性聰明,據說七歲就能誦經數十萬言,并且能約通經文大義,人稱“圣童”。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留,很受器重。1260年忽必烈在上都稱帝,封八思巴為“國師”。忽必烈即位后,決定創造蒙古族自己的文字,以便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1265年,忽必烈派八思巴返回西藏,整頓西藏地方事務,同時創制新文字。至元六年(1269年)蒙古文字創制成功,八思巴親自攜帶新文字到大都覲見忽必烈,忽必烈下詔頒行天下:“凡有璽書頒降者,并用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成為元代的法定文字。 八思巴文是由古藏文增損變形而成的。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具有四十一個基本字母,又吸收了漢字音節文字的特點,拼寫時也是一字一音。它不僅用來拼寫蒙語,也用來拼寫漢語、藏語、梵語、畏兀兒語等各種語言,正如忽必烈的詔書中所說:“譯寫一切文字”,而用得最多的還是拼寫蒙語和漢語。 元代以行鈔為主,鑄造銅錢不多。元代錢幣大部分使用漢字,但有些也使用八思巴文。如元鈔面值兩旁各有一豎形長方框,框中有的寫有漢字,有的寫有八思巴字,有的則是漢字、八思巴字的對照。元代政府鑄行的八思巴文銅錢有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通寶”、元成宗的“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元武宗的“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元英宗的“至治通寶”、元順帝的“至正通寶”等。它們的釋讀與一般古錢讀法不同,順序為上、下、左、右,因為八思巴文是從左到右直行書寫,與漢文書寫順序正好相反。元武宗至大年間在山東、河東、遼陽等地設有泉貨監鑄錢,所以八思巴文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傳世較多。元順帝至正十年鑄行“至正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當十共五種,面文皆為漢字楷書,背面有八思巴文字,種類較多,有的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文字,如“寅”、“卯”、“辰”、“巳”、“午”等,用以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數字,用以記值。以上元代鑄行的八思巴文銅錢,除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和“至正通寶”部分銅錢較多外,甚余皆罕見。 八思巴字創制之初,忽必烈是希望它成為加強統治的工具,但它本身存在先天的缺陷。對漢語,它只能拼寫讀音,漢語有固有的文字,早已為漢族和其它民族習用兩千多年,而藏、梵、畏兀諸語,由于它們本來就是拼音文字,八思巴字只能將字母一一對應地轉寫,更是無此必要。遽然推行八思巴字,蒙古統治下的有高度文明的各族人民將一夜全部變成“文盲”。因此,忽必烈在頒布新字詔書中說“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就是說各種文書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并行。實際上八思巴字形同虛設。因此,當大元帝國滅亡以后,八思巴字亦被廢棄,成為一種“死文字”。就是蒙古族自身,逃回蒙古草原以后,也僅在短暫的北元政權中行使過八思巴字,隨著北元的分裂,蒙古生活方式倒退,八思巴字也日漸消失了。今天我們只能在錢幣與元代其他歷史文物上見到八思巴文字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