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黃金增長期仍將持續 |
發布日期:11-11-23 08:47: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價值中國網 作者: |
業投資增長。房地產市場的現狀是一個供不應求的結果,高房價本身也是由于供給相對短缺所造成的。現階段的房地產市場中住房需求更多的是正常需求,購買多套房的意圖也更多表現為投資。催生高房價的供給短缺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土地供給問題,同時,在房地產市場并沒有大量供給動機和外部監督壓力的情況下,金融系統向房地產領域的資金融通又進一步減少了房產開發的激勵。增加住房供給是解決當前房地產市場房價過高困境的必然選擇,但是保障房計劃本身也有一些弊病,如需要通過政府開支的增加和對社會機構、企業的激勵來完成,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意味著對政府財政壓力的增加;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定價機制難以設定,過高則失去保障的意義,過低則難以彌補保障房的維持費用;保障房的資格審查機制也難以構建;同時,政策性住房供給的增長過快,會打亂房地產的市場運作。制度設計需要更詳盡考量。 投資真的過剩了嗎? 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的發展不僅是投資增長造成的,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是至關重要的。投資增長本身促進了技術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全要素生產率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大幅提升。這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本意是一致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引進外國資本,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豐富的投資來源,更重要的是借此平臺獲得伴隨外國資本而來的更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事實上,初期的外資引進就是以 “技術換市場”的理念推動的,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可以說是中國經濟保持長期高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國內資本逐漸豐裕,投資行為的類型和活動范圍也發生了改變。 但即使現在來看,還不能說投資過剩,中國還有許多未完成的基礎性建設和保障性建設。袁志剛說,中國過去20年產生4次投資熱潮,分別是1992年、1998年、2003年和2009年。從投資結構看,2009年的投資熱以中西部基礎建設投資和產業的大規模轉移為主,類似于1992年的投資熱,而不同于1998年和2003年,無法在短期內形成供給能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加上2009年的寬松傾向政策和大量的流動性注入,結果只能是通貨膨脹。 中國制造業所謂的產能過剩不過是一種表面現象,落后產能的大量存在只是部分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產業結構的相對落后和消費能力的相對低下。實際上,中國投資增量雖然很大,但這只是工業化特定階段的產物,存量并沒有呈現 “過剩”的特點。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經歷了100多年,積累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