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黃金增長期仍將持續 |
發布日期:11-11-23 08:47: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價值中國網 作者: |
近日,素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美國紐約大學的經濟學家Roubini預言,中國經濟將在2013年后硬著陸,再次引發了關于我國經濟增長前景判斷的一場爭論。本文4月14日發表在解放日報上,在Roubini博士的預言之前(4月21日),文章的內容與觀點可以作為對Roubini教授的一個回應。 有的研究機構認為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有的則認為中國經濟將明顯放緩。最令人擔憂的是,“吃”了30年的人口紅利即將枯竭,接連發生的“民工荒”即是表現。筆者認為,人口紅利并未枯竭,而是有可能正在浪費。別讓中國的“黃金增長”中斷,需要厘清的問題又何止人口這一項呢? 日本地震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是:極其復雜,前景不明,增速不會太好,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仍將比較突出。 其一,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不同程度采用了凱恩斯主義政策應對,扭轉了經濟下降趨勢,托起了股市,經濟得以快速走上復蘇軌道,但是這種復蘇是脆弱的,整個經濟體系中需要通過危機爆發方式進行修復的弊病,并沒有根本上得到改變,能夠帶來下一輪長周期的新經濟新亮點也沒有出現。雖然熬過了危機,卻沒有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其二,各國的情況差別較大。從短期看,美國的科技力量全球最強,雖然并未產生革命性的新經濟,常規性的創新、漸進式發展仍然是領先世界的,高效率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快速、勞動人口比例高、儲蓄傾向低、內需易恢復等,都為美國經濟走出困境提供了巨大助力。而美國的復蘇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條件。目前失業率偏高,但從趨勢來看,美國失業率已經出現下降,房地產市場企穩反彈,房屋價格和新屋開工同樣處于底部回升態勢。 美國的不確定性更多地來自政府債務問題,據統計,美國的國家債務水平已經達到美國GDP的100%,美國為了順利發行國債,相信其國債利率會很快達到5%的水平,每年利息支出將接近1萬億,達到每年財政支出的40%。其他經濟體必須忍受輸入性通脹的壓力。美國國債有很大一部分為境外投資者和其他國家持有,美國財政擴張的政策可能會動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造成國際貨幣市場的動蕩。 歐洲經濟的問題比美國嚴重,整體失業率過高,通脹有抬頭的趨勢,唯有德國堪稱 “歐洲驚喜”,經濟比較穩定,失業率較低,德國央行行長韋伯預測德國2011年的GDP增長將達到2.5%,為歐元區經濟復蘇提供了牢靠的基礎。袁教授說,歐洲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