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黃金增長期仍將持續 |
發布日期:11-11-23 08:47: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價值中國網 作者: |
市化,必須要利用中西部的人口紅利,從而必須要吸引中西部勞動力到東部就業和生活。現階段,一方面戶籍制度控制著人口流動,農民工到城市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水平,卻不得不承受城市的生活成本,同時通貨膨脹和房價、房租的上漲也快速抵消了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微薄收益;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快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低廉的土地價格和勞動成本促進了資本的大量轉移。雖然國家政策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也很大,但是中國不可能走日本經濟發展的道路。日本新干線開通之后,落后地區的工業發展趕超發達地區,新干線沿線的中小城鎮服務業也獲得了很快的發展。中國國土跨度很大,人口分布相對過于分散,如果采用日本的發展策略,采取就地城鎮化的方式,將造成人口集聚程度過低,不同地區物流和統籌成本過高,不利于工業集中所帶來的效率提升。中國人口分布的現狀實際上是由戶籍制度等人為因素或房地產市場發育不成熟所造成的限制造成的,這本身意味著對人口紅利的巨大浪費。東部沿海在地理和氣候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其較高的人口容納能力。此外,東部沿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當完善,勞動力流動的限制也造成了基礎設施存量的巨大浪費。 要有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從土地上釋放出來,這是中國“黃金增長”不致中斷的根本。換言之,農業必須實現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不能依靠政府投入,農業必須從被動的部門轉化為主動的部門。這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農民宅基地的合理界定,這是農民脫離土地走向城市的初始積累;二是社會保障的完善,政府則通過政策杠桿進行收入調節。筆者建議東部地區通過提供大量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在確保安全、質量和環保的前提下,來切實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在大中城市的住房需求,減少他們的住房支出。 財富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市場 擴大優質制造業的投資。2008年實行的經濟刺激政策,大量資金被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制造業的投資增長則相對緩慢。也就是說,200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所拉動的。但是大規模基礎設施只是起到一個優化經濟活動外部環境的作用,基礎設施并不具有直接的生產效應;制造業投資放緩卻意味著基礎設施的外部性難以轉化為生產。從根本上說,近幾年來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仍然是一種粗放式的增長,除非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促進制造業投資,以將基礎設施的巨額存量所蘊含的經濟價值釋放出來。 然而,財富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市場,阻礙了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