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取代黃金成下一個硬通貨 |
發布日期:11-09-21 08:43: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駱曉昀 |
關;8月8日,1800美元;8月23日,沖 上1917.9美元。 走過漫長11年漲勢的黃金,迄今仍在“高來高去”。 買金條攢房子 2011年8月陳明德夫婦漂洋過海到了新西蘭的奧克蘭,迎接第二個外孫的出生。 女兒還挺著9個月大的肚子,不到四歲的小外孫安安繞膝身邊,陳明德老人悄悄地告訴安安:外公給你買金條了,放在銀行的保險箱里,等你長大了就給你。 陳明德老人和老伴都是退休干部,一年的退休工資加起來近十萬人民幣,唯一的女兒是他們最大的牽掛,現在顯然外孫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有一次逛商場的時候看見生肖金條,一個大概50克,想著給外孫留個念加上又保值,就買了兩根! “以后買不買,要看金價的高低,反正現在置的業一式兩份,都留給兩個外孫,”陳明德說。 無獨有偶。南京電視臺的編導朱強也從2010年開始給剛出生的兒子買金條。 “反正每年都要給兒子買禮物,不如買些能留住的東西。我也買的是生肖金條,每年集一款,大概花15000元左右!敝鞆姼嬖V《瞭望東方周刊》。 在朱強看來,他買金條跟金價完全無關,就是定期投資,“無論金價走高還是暴跌我都會買,等兒子20歲了一起給他,要買房買車還是娶老婆出國留學,隨他安排,就給集了這點資本了。” 作為80后,朱強成家算早的。他告訴本刊記者,給兒子買金條的想法源于身邊的朋友。在他做父親前,身邊有些朋友會給剛出生的孩子買大概10萬元的股票封存,準備20年不看行情任之漲跌,等小孩成年后作為第一桶金給孩子的禮物。 朱強說自己有些懶,以前也做過財經相關報道,所以覺得與其買股票不如買金條給孩子存著。 “2004年的時候是南京市民第一次掀其黃金投資的熱情,當時股市暴跌,國際金價卻屢攀高峰,很多人動起了買金子的念頭,不過當時的選擇大多是金飾品! 他依稀記得當年做過的報道專題,跑了很多家銀行和金店采訪,對方都表示不回收金飾品,由于無法流通,那年的金飾熱就自然淡了下來。 “最近的買金熱始于2008年的股市暴跌,當時房價已然高漲,黃金成了最好的投資品種,”朱強說。現在國內的黃金流通渠道逐漸完善,對金飾品的回收渠道也逐漸建立,但更多的民間投資者開始選擇銀行發行的金條。 上海黃金協會秘書長許文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年上海市場的黃金消費量每年已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如果加上金條消費,這個數字接近20%。” 2010年全國的總額達到2700億元,而上海的黃金珠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