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立方斝 巾幗風骨——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1盎司銀幣賞析 |
繼去年中國金幣啟動青銅器項目后,今年5月23日再次發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2組)一套,共計5個品種,其規格和發行量與第1組保持一致,延續了前組的設計形式與風格,而創新了鑄造工藝,發掘了歷史價值,令這套以婦好墓出土文物為主題的金銀幣給人們以全新的藝術享受。 展開一枚 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上的青銅器看上去像一朵花的外形,而花卉中又立著的兩只含苞的花蕾,花中有花,頗為奇妙。這種形狀奇特的器物令人感覺十分陌生,在現代很難見到,它正是商代的婦好方斝。 斝是中國古代用于溫酒的小型盛酒器,通常由青銅鑄造,形狀和爵相似,然而其無流無尾,僅在口緣上有兩柱。它是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歷代發展形制上稍有不同,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初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禮書上稱為“散”的實與斝為同一種器物。 關于斝的用途,雖然多種史藉認為它是溫酒用具,但在禮制方面,據《禮記》、《左傳》等書所載,斝主要是用來行祼禮的酒器。西周王室同宗子弟在王宮大廟里祭祀他們共同的祖先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舉行裸禮,開始“敬天地”時,正是用斝盛酒。故此,斝在古代主要作為一種典型的禮器,青銅斝的出現可以說與禮制有關。 回到幣面,在淡雅清朗的銀幣上,呈于眼前的婦好方斝棱角分明,規整大方,傲然而立的姿勢讓人聯想到婦好作為女將軍時征戰四方的威武。以物喻人,樸實的面貌,鏗鏘的立姿,倒有幾分婦好的巾幗風骨。婦好雖為商朝國王武丁的妻子,但并非養尊處優,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婦好多次受命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她是我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軍。 細觀該斝,它的口部為長方形,口沿厚實,較為平滑,唇邊有兩個方塔形立柱,對稱而立,柱面飾小獸面紋,點綴出變化的藝術。頸部稍長,如斗形向下而收腹,表面以扉棱相隔,飾有斑駁的夔紋,突出了頸面粗獷的藝術風格。腹部為方形,比頸部的下底稍大一圈,顯出了層次疊加的藝術感,腹部扉棱與頸部的扉棱成一條斷開的直線,以中間扉棱作鼻梁,腹面雕刻著神秘的獸面紋,配合兩只小圓目,形成了有著商代獨特風格的獸頭形象,頗有特色。頸部與腹部的一側有鋬相連,鋬上鑄有一立體獸頭,使方斝看起來充滿感染力。腹部之下支撐著四足,足呈四棱錐尖外撇,與斝口形成了呼應的對稱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