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市場消費與投資行為的差異 |
近來黃金市場可謂云譎波詭,國際金融機構大舉做空黃金,誘發更多賣盤涌入市場,金價一度創下近兩年來新低;另一方面亞洲黃金愛好者憑借著強大的購買力,逐漸成為了市場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同在黃金市場內,不同群體面對同樣的價格(在此忽略跨市場價格的細微差異)表現出迥異的反應,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廣泛熱議。而筆者試圖通過經濟學中的需求和供給理論,解讀近期黃金市場上的種種現象,并進一步探討黃金的商品和金融雙重屬性以及黃金定價權歸屬的問題。 在黃金價格大幅下挫之際,中國、印度民間掀起了一波搶購黃金的高潮。這一反常現象令黃金市場空頭頗感費解,他們似乎并不習慣逆勢而為的投資邏輯。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我們認為,以投資邏輯解釋消費行為是誤區所在。實際上搶購黃金的行為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并不難理解。西方經濟學的需求定理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物品的價格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對該物品的需求量增加。因此,金價由1500美元/盎司上方急跌至 1300美元/盎司附近,市場對黃金的需求量卻出現了增長。同時,由于亞洲購金者多青睞黃金飾品,而黃金飾品屬于奢侈品,其需求彈性較大。所以黃金市場近期需求猛增的狀況不足為奇。 與消費市場不同的是,在金融領域中,投資品在價格上升(下降)行情的初、中期,市場交易量通常會呈增長趨勢。這一特征可以在全球各國的股市上得到充分的驗證,而近年來國內房地產市場亦有如上特征。因此可知,投資者與消費者在面對價格波動時,會展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 而黃金兼具商品與投資雙重屬性,使得黃金市場的情況有些復雜。在我們籠統地談論黃金市場時,往往忽略了對黃金消費市場與投資市場的區分,從而混淆了消費者與投資者的行為習慣。而近來黃金市場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也正是由于兩個群體的行為模式差異所造成的。當金價跌破1500美元/盎司后,投資者不僅紛紛減持黃金資產,甚至轉而增加黃金的空頭頭寸。反觀消費者則趁金價大幅走低之時爭先恐后地搶購黃金飾品。從長期來看,這一現象同樣存在。在2002年至 2011年黃金十年牛市期間,全球投資實物金條需求量由最初的232噸迅速升至1209噸,漲幅逾500%;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合約的持倉量亦從 2000萬盎司,上升到4000余萬盎司。但與此同時,全球對于黃金飾品的需求量卻由2662噸下滑至1973噸。 接下來的問題是,投資群體和消費群體,誰會主導黃金的定價權?隨著現代科技與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