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勝景 菩薩頂——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菩薩頂”1/4盎司紀念金幣賞析 |
菩薩頂是五臺山最富麗堂皇,也是最大的喇嘛寺。它坐落在五臺山中心區靈鷲峰頂;順山就勢而筑殿宇,布局嚴謹。菩薩頂屬于遼代建筑,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是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傳說就是文殊菩薩居住、說法、演教的地方。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5月24日發行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一套。其中1/4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即為菩薩頂景觀造型,在本色反噴砂工藝的鏡面映襯下,仙霧縈繞之上,遠山層疊、延綿起伏;山之懷,極具民族特色的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硬山頂樣式的宮宇樓閣,形態各異;各類建筑飛檐交錯、雕欄縱橫蜿蜒、亭臺長階施然;其間可見,蓊郁葳蕤的松柏,顯現和諧祥瑞,既有壯觀恢弘之氣,又不失“仙峰皇宮”之神采,極富佛國仙境之景象。可以想見,遠山下的菩薩頂,在藍天朝陽之下、溫雨細雪之中,如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的水墨之跡;殿頂覆蓋的琉璃黃瓦、孔雀藍琉璃瓦,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色澤變幻迥異,猶若流動的圖畫,時時不同,張張璀璨……
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因此很多寺廟門前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有108級臺階;佛家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爬過長長的臺階,站在懸有“靈峰圣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就寓意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了……
過牌樓進天王殿,寺內重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里舉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十八羅漢。穿過古樹參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靜的院落,就是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殿,大雄寶殿右側是帶箭文殊殿,殿內騎獅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關于“帶箭文殊”之傳聞,講的是康熙皇帝從北臺進香回來,經過澡浴池,見婦女們在池邊洗衣裳,卻有一和尚在池內裸浴,甚為不雅,怒而射之,箭中其右肩。和尚帶箭逃之夭夭。康熙循血跡追至菩薩頂,發現那箭卻在文殊菩薩右肩上,方才恍然大悟:“文殊幻像與民共樂。射汝,吾之錯也! 逐敇封該殿為“帶箭文殊殿”,塑像為“帶箭文殊”。有道是,“自古風物傳聞多,半是存真半是猜”。而唯以人顯現、參與其間的大自然,才更為其引人之處、才富有人情味兒。
菩薩頂之“尊貴”、為黃廟領袖廟的地位,與清代康熙、乾隆幾次來五臺山住在菩薩頂有關。康熙在寺內留下了“五臺圣境”御筆。在東禪院的后小院中,一四角亭內有漢白玉四棱蛟龍碑一通,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1786年,碑上所刻詩文系該年三月初二乾隆第五次朝臺時所寫,至靈鷲峰文殊寺既事是成句:“開塔曾聞演法華,梵經宣教率章嘉。…… 縈繆抒誠陟云棧,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師利壽無疆,寶號貞符我國家。乾隆丙午暮春月上浣御筆”。其中,曼殊,梵音,“文殊”之意。其“曼殊”讀音與“曼珠”相近,“曼珠”讀音與“滿族”讀音相近。這是清朝統治者有意與文殊套近乎,意為文殊就代表滿族。菩薩頂叫文殊院,故清朝皇帝對菩薩頂便情有獨鐘。康熙、乾隆、嘉慶等朝臺,多住于該寺。這首詩寫了乾隆第五次朝臺時,五臺山黃教領袖章嘉國師率眾喇嘛念經迎駕,正好天降瑞雪,如文殊菩薩喜撒天花,歡迎乾隆皇帝光臨。而乾隆皇帝見天人歡愉,便認為這是大清國江山穩固、福無量的吉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