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光之寺——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佛光寺”1公斤紀念金幣賞析 |
“……沿倚著岸邊,崎嶇危險,下面可俯瞰田隴……到了黃昏時分,我們到達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禪寺,瞻仰大殿,咨嗟驚喜。”這是1937年6月的一個傍晚,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夫婦,初見佛光寺時所描繪出的情景。
佛光寺位于五臺山縣城東北的佛光山山腰,距臺懷鎮30多公里。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曾路過這里,看到一團佛光,于是下令鼎新寺院,賜名“佛光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滅佛教,佛光寺被毀為一片廢墟。現存的東大殿,則是唐宣宗大中十年重建的。 梁思成曾撰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文中寫道:“我們一向所抱定的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息,一旦在此得到一個實證了。”這一重大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所說的,“看唐朝建筑只能到日本”的逛語。因此,游五臺山不到佛光寺將是一次不完整、遺憾的出游。
佛光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極為悠久,從唐朝至今已千余載,有“亞洲佛光”之稱,五臺山申遺成功主要也是因為佛光寺的原因。
佛光寺是五臺山申報世界遺產成功的第一“功臣”寺院,沒有佛光寺的五臺山將會黯然無光,民間更有先有佛光寺后有五臺山之說。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5月24日發行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一套。其中1公斤圓形金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即為佛光寺建筑造型。在幣面上光潔鏡面映襯下,本色反噴砂工藝顯現出佛光寺大殿造型,大殿踞于臺基之上,殿寬七間,如梁思成后來寫道:“那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了。里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有如一座仙林。”幣面上松柏掩映,一帶霧氣繚繞,顯現其立世年代久遠、歷史深邃,極盡千年的鐘靈、幻化之彩,體現了唐代木構建筑清爽簡單、祥和浩蕩的氣魄;其屋頂式樣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是衡量建筑物等級高低的主要標志之一,其為最高等級的廡殿頂樣式;“斗拱雄大,出檐深遠”,若大鵬鳥欲展翅高飛之形,這正是典型的唐代建筑文化的最完美體現,顯現出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氣魄,以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屋脊兩端矗立一對高大、雄健的琉璃鴟吻造型,古雅壯麗,使整個大殿顯得勁健綺麗、氣度不凡;精湛工藝顯現,一束光澤映射屋頂,使其盡顯穿越千年風雨的仙靈之氣,突顯其巍峨、莊重之時,又極具金碧輝煌的華彩。
在佛光寺東大殿內的佛壇上,有35尊唐代的彩塑佛像。釋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壇正中,阿彌陀佛居右,彌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賢、文殊二位菩薩,雕刻栩栩如生、色彩艷麗如新;殿內的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都是女兒身,彎彎的娥眉中間還有一點朱點,端莊之中,頗具風韻。而寺院內的國寶明代壁畫,不亞于國寶“清明上河圖”。圍繞著佛壇的殿內墻壁前,排列著五百羅漢,為明代塑造,形態各異、鮮活而靈動;佛座背面有一幅唐代壁畫,此畫長80厘米,高30厘米,上畫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中間站著一個頭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這幅畫雖歷千余年,但仍色澤猶新。在這些畫里,藝術家們生動地描繪了莊嚴的佛像、慈祥的菩薩、英武的天王、婀娜飄逸的飛天誠篤誠摯的僧俗、供養人、既有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形態,也畫出了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與敦煌莫高窟的畫甚為相似。佛光寺歷經數千年,有諸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到此禮佛朝圣。這些建筑、壁畫,連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墨跡及東大殿建筑,被人們譽為佛光寺的“四絕”,因此,佛光寺也堪稱中國第一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