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期市魅影:是誰導演這場沽空大戲? |
位外資金融機構大宗商品交易主管在某個論壇發表的感慨,是否同樣屬于5月初大型投資銀行主導白銀驟跌行情的“導火索”之一,仍是未知數。 但不爭的事實,則是中國白銀投資量始終保持野蠻成長。 外媒報道,上海黃金交易所(Shanghai Gold Exchange)數據顯示,白銀交易量從年初至4月26日,已增長283.7倍,達到7000萬盎司峰值,相當于4月紐約白銀期貨日平均交易量7億盎司的1/10。而作為投資者風險敞口指標的“未履行合約數”同期也增加一倍。 只是,這種野蠻成長的背后,卻是中國投資者被納入全球投資銀行的沽空狙擊對象。 “從去年5月以來,中國投資者已有過三次被沽空狙擊的經歷,都是在節假日期間,前兩次是黃金,這回輪到白銀期貨。”一家國內銀行貴金屬交易部門主管透露,一方面是交易所節假日前夕都會提高交易保證金比例,有利于某些全球投資銀行借題發揮沽空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讓國內投資者措手不及,另一方面是這輪白銀價格大幅下跌,的確與QE2貨幣政策結束引發美元升值等因素有關,自然會存在個別大型投資機構趁機大舉沽空套利。 記者了解到,“五一”節假日后上海黃金交易所白銀T+D連續數日出現跌停板,已讓眾多此前追漲白銀的散戶投資者損失沉重。 所幸的是,中國投資者的境外白銀期貨頭寸基本逃過一劫,原因卻不是中國投資者的風險控制能力有多高超,而是流向全球市場的國內白銀期貨對沖買盤數量并不高。 “主要是直接在境外做白銀期貨投資或套保的中國企業并不多。”標準銀行大宗商品交易主管王其博指出。 而從國內紙白銀(白銀T+D)流向境外進行套保的數量則更加稀少。“而且當前國內紙白銀交易量約在2000噸,國內白銀交易余下的凈頭寸本身量也不大,而國內銀行對這些白銀凈頭寸的對沖,既可以放在國內市場,也可以在境外市場操作。”上述國內銀行貴金屬交易部門主管表示,“不過,隨著國內白銀投資的日益活躍,類似被境外機構沽空狙擊的狀況仍會再度發生,且損失額可能水漲船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白銀期貨投資市場缺乏國際定價權。 “但中國白銀交易價格要具備國際影響力,必須擁有全球知名的白銀做市商。”一位外資銀行大宗商品交易主管透露,“如倫敦黃金市場的五大黃金做市商,分別是德意志銀行、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加拿大楓葉銀行、匯豐銀行。每家銀行在全球黃金交易市場都擁有很強的資金實力、定價能力、綜合研究分析能力、交易能力與廣泛的客戶群。” 此前,上海黃金交易所悄然醞釀做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