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界奇才劉鐵云 |
發布日期:13-03-04 08:52: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劉鐵云
他是晚清著名小說家,又是出版甲骨文研究專著的第一人;他是赫赫有名的水利專家,又是著有專著的醫生;他是甲骨、錢幣、陶片、封泥的收藏家,又是經商處處碰壁的生意人;他是一位古琴家,是廣陵琴派的一代傳人,又是一個算學家,寫了兩部算學著作:《弧角三術》和《天元勾股考》;他胸懷濟世興國方略,卻被清政府流放新疆。藏界奇才劉鐵云的一生,可敬可嘆。
劉鶚(1857.10—1909.8)字鐵云,號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淮安楚州)。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致力于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并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其錢幣收藏成就,反映在《鐵云藏貨》之中。他收藏布幣六百四十八枚,刀幣二百八十枚,對于像王莽十布這樣的大名譽品,劉鶚給以很大關心,由于認真搜購,他得到了全部十布,“早起,古錢劉送序布四百來。十布全矣,可喜之至”。他所藏總數超過兩千,其中珍品不少于一百五十,還不包括王莽十布、金錯刀之類。 鐵云藏貨
他生前出版有關收藏的著作有兩種,《鐵云藏龜》、《鐵云藏匋》(含《鐵云泥封》),《鐵云藏貨》在他生前未曾面世,當代古文字、古錢幣專家郭若愚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于即將送造紙廠的舊書廢紙中發現了原拓本,這才搶救出來,1986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他收藏的目的,既不像一般收藏家的好古鑒賞,更不像現代人的投資賺錢,是為了“謀廣其傳”“以公同好”,是為了“欲考篆籀之原者,庶有取焉。”是為了“考古者之一助”。更是為了“計海內收藏家所得必數倍于此,吾為之嚆矢”,是為了推進學術研究,使古文字研究者能得到更多的研究資料。 當然,劉鶚最為現代人熟知的,還是他的《老殘游記》。作為晚清著名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他在書中敢于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貪官好多少。對清廷官場的批判切中時弊、獨具慧眼。其描寫技術受到胡適盛贊。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贊嘆到:“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劉鐵云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抱殘守缺齋,但他并不把自己視為吟風弄月的文人,也不把自己看作賞玩博古的雅士。面對清末風雨飄搖的政治局勢,他感到不安和悲憤。他開出了“扶衰振敝”的藥方,認為應借用外國資本興辦實業,筑路開礦,使民眾擺脫貧困,國家逐步走向富強。但他辦實業的理想卻處處碰壁。特別是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清廷西逃,老百姓饑寒交迫,他作為南方一個救濟善會的代表,冒險進北京,不僅開辦施醫局、掩埋局等,還設法收購了俄軍占領的糧倉,開倉施賑,救助了大量災民。但幾年后就被人以“私售倉粟”和主張利用外資乃是“漢奸”等罪名,于1908年被清廷逮捕,流放新疆,次年因風痰癥逝世,年僅52歲。 劉鐵云在那個時代的陰暗里東奔西走,左沖右突,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開放進取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如果不是遭到政治迫害,天假以年,他可能會創造出更輝煌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