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萬錢 |
發布日期:13-11-30 08:49:0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歷史上還有兩位自稱“日食萬錢”的名人,一位是金朝文學家元好問,一位是大學者陳寅恪。 元好問有《食榆莢》詩,在歷數“長鉤矮籃走童稚,頃刻綠萍堆滿前”的采擷之樂,夸獎“一杯香美薦新味,何必烹龍炮鳳夸肥鮮”之后,竟然竊笑“先生捫腹一莞然,此日何功食萬錢?”榆錢輕薄,連吃上幾大碗蒸榆錢,可不有“萬錢”之多? 如果說元好問詩中稱頌榆錢味美而暗含調侃,陳寅恪的“日食萬錢”則充滿了苦澀和嘲諷。抗戰期間,史學家陳寅恪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日食萬錢難下箸,月支雙俸尚憂貧。”不知底細的還以為陳教授生活豪奢。據《文化人與錢》的作者陳明遠研究,那時,全國經濟狀況急轉直下,陷入了貨幣貶值與物價飛漲的惡性循環之中。成都地區40年代初的兩年半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2-4倍,而一般物價卻上漲10倍,大米上漲35倍,一般每月伙食費用由4元提高到100元。“雙俸”是指1942年底,教育部核選西南聯大資深教授73名為“部聘教授”,其中第一名就是陳寅恪。當時規定“部聘教授”每月工資600元,學術研究費補貼1000元,但是所有教授里面級別最高的“雙俸”還不到大約320斤大米的價錢。1943年末,教授每月收入大約在3700元,實際購買力只合戰前9塊銀元。當時,100元僅可以購買大約5斤米,合20元一斤,再過一年每斤米價已經漲到42元。陳寅恪的好友吳宓在《日記》中也記述了當時教授們的生活窘境:“晚無電燈,早寢”;“無電燈,燃小菜油燈”;“窗破,風入,寒甚”;“晚預警,途入馳奔”;“旋聞緊急警報,宓與諸生立柏樹蔭中,望黯淡之新月,遠聞投彈爆炸之聲”。陳寅恪教授終因營養不良,導致目疾難愈,雙眼從此模糊。 “日食萬錢”這一成語,源自《晉書•何曾傳》。原來西晉奢侈糜之風盛行,士族官僚們斗豪炫富,以奢靡相互攀比。當時的宰相何曾在這股風中就起了帶頭作用。何曾特別講究饌肴的味道,不惜花眾多的金錢與精力,孜孜以求美食。何家廚房所制作的饌肴,勝過王侯帝戚之家。連晉帝每次舉辦宮廷盛宴,何曾都不食用太官烹制的饌肴,認為它們不如自己家制的味美,無法下咽。因為他是功臣,晉帝反而特許他自帶家廚烹制的菜肴。 何曾日食萬錢,還抱怨“無下箸處”。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兒子何劭比起他,也不甘示弱,“食必進四方珍異”,日食二萬錢。那些山珍海味、猴頭燕窩之類肯定不在話下了,要是有條件,龍肝鳳髓他也想嘗嘗。攀比之下,大臣任愷則一餐達萬錢。王濟以人奶來蒸煮小豬,說肥美異于常味。石崇和王愷斗富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奢靡之風興,亡國之日近,有了這一幫人的攪和,西晉王朝若不短命,反倒讓人感到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