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精制、類精制和半精制幣(上) |
發布日期:13-11-30 08:46:3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崔衛 |
包括普通流通幣和流通紀念幣的流通硬幣主體是普制幣,精制幣數量相對稀少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收藏門類。精制幣在中國出現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收藏圈子里的人對于精制幣的界定還存在著模糊認識,基本停留在以裝幀發行方的介紹為準的狀態。究竟什么才能算做精制幣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沿用已久的半精制幣概念是否正確?類精制幣又是怎么回事?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探討,供大家討論。
中國精制普通硬幣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發行的長城幣。1981年長城幣首次公開發行精制版。而普通紀念幣的精制版的發行從中國第一套普通紀念幣就開始了,即1984年紀念建國35周年紀念幣。雖然有30多年的發行歷史,但早期精制幣基本用作呈樣、外銷、禮品,其存在并不為絕大多數收藏者所知,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的歷史還不到10年。收藏圈對精制幣的認識、研究還比較有限,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探討的方面。對于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里的精制幣和各方的困惑,中國人民銀行曾經以小短文的形式在官方網站是對精制幣做了介紹。歸納起來精制幣有以下特點:特制模具、特制餅坯、凝霜、多次壓印,逐枚檢查,效果精美。文中沒有特別說明鏡面和細節表達的要求,也沒有說明精制幣是為收藏特制這一最基本特征。這個精制幣的狀態描述更像一個科普,而不像是央行對精制幣的標準定義,但流傳甚廣,藏界也一直將其作為區分精制幣的金科玉律。 幾年前,從國際兩大評級公司開始對中國普通硬幣進行評級開始,精制幣的概念變得更加混亂。許多康銀閣和金融機構裝幀定性的精制幣被評成了普制,同時大批普制被評為精制。最經典的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精制幣(簡稱“新西藏”)評級出現了數目龐大的MS70普制最高評級;而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普制幣又出現了批量的精制打分。收藏者把這個現象稱作“錯評”,并認為這是國際評級公司不了解中國現代流通幣的結果。之后,評級公司入鄉隨俗地逐步以國人認為的精普之分進行自己評級分類的依據。這不僅沒有正本清源,反而在精制幣定義劃分上造成了更大困擾。 國際評級公司對精制幣的確認是有量化標準,符合標準的就是精制的,反之就不是。國內收藏界則以央行和裝幀公司裝幀包裝上的描述,或者官方發行文件作為依據。精制幣的認定應該有統一標準,否則任何一方的界定都存在引起分歧的可能。 精制幣收藏者都知道精制幣的英文是Proof,評級簡稱PF。Proof在英文里有驗證、證明、批準的含義。這說明現代精制幣是最早試制樣幣和呈樣幣的演化而來。顧名思義,試制和呈樣幣必須要準確表達設計思想和細節,感官要舒服。而現代硬幣收藏中的精制幣,包括精制樣幣,已經完全變成專供收藏的品種,其樣幣功能不復存在,但稱謂及工藝特點卻保留了下來。 中國早期流通幣由于制造工藝和成本的局限,有相當數量的精制幣看上去不那么“精制”,而且部分裝幀包裝上還出現了“半精制”的描述。近年隨著造幣廠設備升級改造以及一系列工藝進步,精制水平有所提高,所謂半精制幣不復存在,但精制效果與早期精制幣的水平差異不是特別明顯。反觀普制幣的“精制度”卻出現了質的飛越。呈現了“精制不精,普制不普”的特殊現象,這也引起了評級出現分類混亂的問題。 令收藏者尷尬的是,對什么是精制幣大家通常認為約定俗成,但又不能準確描述和定義精制幣。許多問題很難解釋,比如,是否出現鏡面或者凝霜效果的幣就是精制幣?有鏡面而無凝霜的是否就是半精制?鏡面和凝霜同時出現就肯定是精制幣?如果是,那么同時出現鏡面和凝霜的中國人民銀行明確定義的鄧小平紀念普制幣到底應該算精制還是普制?如果算普制,鏡面和凝霜又如何解釋?如果用精制度來區分的話,那么早期的精制度不高的“精制幣”特別是所謂“半精制幣”是不是要重新劃到普制幣的范圍? 精制幣的劃分的確是一個令人非常糾結的問題。精制工藝是舶來品,對于研究精制幣不足10年的收藏圈子不妨可以參照一下收藏歷史和普及程度都很高的國外成熟市場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