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初:永平五銖考辨 |
發布日期:13-02-21 10:22:3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泉友社區 作者: |
“太和”十九年(495年)鋳行太和五銖錢,“永平”三年(510年)又鋳五銖錢,“永安”二年(529年)鋳永安五銖錢,西魏“大統”六年(540年)鋳五銖錢。按時間順序,永平五銖錢早于永安五銖錢,晚于太和五銖錢,故而永平五銖錢與太和五銖錢、永安五銖錢形制文字相類同,由于太和五銖錢多私鋳,永平五銖錢與永安五銖錢文字形制最為接近。我根據陜西出土的五銖錢的情況,對《歷代古錢圖說》中刊載的永平五銖錢拓圖持懷疑態度,但無證可考,最近,經過對陜西省長安縣出土的永安五銖錢的觀察與研究有了重要發現。1996年陜西省長安縣與戶縣交接地區出土一批數千枚永安五銖錢,絕大數輕薄 (見圖6、圖7圖8),其中發現兩枚太和五銖錢和多枚《歷代古錢圖說》稱謂的“西魏五銖”錢(出土實物見圖9拓片及實物照片,具體出土數量不詳)。這種被《歷代古錢圖說》列入“大統五銖”錢條目下的五銖錢,其文字、錢肉、錢廓形態均與永安五銖錢相似。關于“大統五銖錢”形制,根據“侯義”墓出土的五銖錢,《歷代古錢圖說》刊載的“大統五銖錢”并非西魏“大統”五年所鋳五銖錢。
不少資料反映,出土錢幣的結構一般以當時流通貨幣為主,有的或多或少摻雜前期鋳幣、古幣。上述西魏“侯義”墓出土的五銖錢內涵結構反映了這一情況,出土的40枚五銖錢中,時代貨幣(大統五銖)占39枚,時前貨幣(永安五銖)僅1枚。陜西省長安縣出土的五銖錢內涵結構亦如此,其中永安五銖錢占總量的99﹪,即說明其為永安年間入土的流通貨幣,此外的太和五銖錢與圖9五銖錢為永安年間前的舊幣。根據出土比例,太和五銖錢最少說明時代較久遠,圖9五銖錢比太和五銖錢多,其斷代介于太和五銖鋳行期與永安五銖錢鋳行期之間;另外,從文字、肉郭、形制考察圖9五銖錢,其均與永安五銖錢接近,從而證實了這種被前人稱作“西魏大統五銖”的五銖錢應該是北魏“永平”三年冬鋳行的永平五銖錢。 目前發現的永平五銖錢有多種,大的直徑在25毫米、重量在2.5克左右;小的直徑不足20毫米、重量不足1克,但文字形態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