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豐務邊與川滇銘文大清銅幣 |
發布日期:13-02-05 09:33:4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四川 劉盛全 |
四川 劉盛全 大清銅幣中,有一種中心銘文為“川滇”的銅幣(如圖)。僅十文、二十文兩種面值,紅銅材質,數量甚少,據說為當年川省代鑄,像這種將兩省同鑄一幣之上,在我國清末銅元中屬僅見。關于此幣的鑄行,筆者據幣查閱了相關資料,有其復雜的歷史背景: 一、趙門身世述略 趙爾豐原籍山東蓬萊,先世“從龍”為漢軍旗。其父文魯齋,在山東陽谷縣知縣任內時,因地方發生變亂,文魯齋衣冠整齊坐于大堂,為眾所殺。據說趙爾豐弟兄三人,長爾震、次爾巽、爾豐居三,文魯齋死時,爾巽、爾豐尚年幼,由后門逃脫。爾巽、爾豐騰達后,曾以其父事征集詩文,匯成專集,趙爾巽任四川總督時,曾將這個冊子大批印送,題名《文魯齋陽谷殉難事實》。 二、趙爾豐留駐川滇務邊事 趙爾豐護理四川總督不到一年,改派為駐藏大臣兼川滇邊務大臣。清廷為了支援趙爾豐,使他辦事不掣肘,還特將乃兄趙爾巽由東三省將軍調任四川總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趙爾豐由成都出發準備前往拉薩接替聯豫的駐藏大臣職務。原駐藏大臣聯豫聽到清廷已任命趙爾豐為駐藏大臣后,即慫恿駐藏僧俗官方向清廷請愿,訴說趙爾豐手段殘酷,剿七柑溝、屠桑披寺,有“屠戶”之稱,藏人畏恨,請仍留聯豫駐藏。趙爾豐到察木多后,知道這些情況,于是就向清廷奏請削去駐藏大臣職銜,專辦川滇邊務,清廷準如所請。趙爾豐的官銜就改為:欽命頭品頂戴尚書銜,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武勇巴魯。他所駐的地方就稱為欽差行轅,這樣趙爾豐就留駐“川滇”務邊事了。 三、趙爾豐務邊推進幣制改革 清廷設川滇邊務大臣,轄三壩、定鄉、鹽井、得榮等川西高原地區、趙爾豐為首任川滇邊務大臣,駐節巴安(四川巴塘縣)。趙氏走馬上任不久,即針對當時藏區實際情況,大力推進幣制改革。當時的藏區,原鑄半元、一角的銀輔幣,因小巧,多被當地藏民充作飾物,或被寺院用于宗教活動,致使輔幣奇缺。民間遂將整塊藏元一剝為二,權作半元,一剖為四,權作一角,俗稱“宰口藏元”,極為不便,尤令當局感到膽怯的是將皇帝像剖開是一大罪,故上書云:“伏念此項銀元一經分裂,而視廢物……按之銷毀幣制之條,尤為不合。”在此種情勢之下,趙氏認為“與其多鑄小元而致損耗,何如改臻銅元而便于流通”,并規定每枚藏元法定兌換十文銅元四十萬枚,不準隨意增減。于是,宣統二年(1910年),“四川省鼓鑄十文銅元一千萬枚,運去關外,俾與藏元相輔而行。”經幾番努力,銅元終于暢通無阻,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