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中國近代機制幣收藏 |
發布日期:11-08-13 11:21: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 |
1949年退出流通領域僅僅30年后,從1980年前后開始,它再次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這次的關注是以另一種方式出現的:收藏品。這時的機制幣已經不再是父輩買油鹽醬醋的現金,也不再是裝在口袋里哐啷直響的零錢,而是一種財富的體現,一種文化的載體。
1991年6月美國加州的長灘,著名東方貨幣收藏家顧德曼收藏的“癸卯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銀一兩”背大坐龍銀幣,以18.7萬美元的驚人價格成交,當時折合人民幣160多萬元!這個價格是當時中國國內最高銀幣成交價格的十幾倍以上!該幣為臺灣藏家獲得。從此之后,百萬級的價格保持了十幾年。直到2000年之后,在中國國內的拍賣公司主導與推動之下,這個價格才再次被刷新,并最終于2007年春季由一枚民國十八年(1929年)鑄造的“孫中山像背嘉禾圖壹圓銀幣金質呈樣試鑄幣”創下616萬元的天價。這枚幣被一個新加坡人買走,雖然收藏界對其真偽有爭議,但創下的紀錄無可爭議。小小銅元也在2007年春季創下了60萬元的最高紀錄,隨后在2010年秋季創下400多萬元的紀錄!有上千年收藏歷史的古代錢幣,也在2007年春拍中創下了134萬元的最高紀錄,但離機制幣的第一個百萬紀錄已經過去了16年,而且是2010年之前唯一的一個百萬紀錄(2010年春季拍賣會上一枚三孔布成交價接近400萬元)。綜觀機制幣,百萬紀錄自1991年以來,公開報道的已經不下十幾個。2010年秋季的香港拍賣會,一枚四川省造“當三十”銅元以400多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機制幣的一大新聞和價格趨勢的一大高峰,充分預示了機制幣的強勁上升勢頭。 從這些頂級錢幣的成交行情來看,整個機制幣收藏的趨勢非常明朗,那就是不斷地上升。機制幣的漲幅在最近各個種類錢幣里是最快最明顯的。這其中銀幣是主流,銅幣也在快速跟進。 機制幣收藏為何如此火熱 第一,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鑄造工藝與幣面設計現代化,與外國接軌,具有錢幣文化中的普世價值。 無論是機器、廠房、管理,還是錢幣本身的設計制造、設計方式、雕刻模具,中國近代機制幣都有大量的西方文化的因素。有這些因素,就有跟外國技術和外國文化相接軌的切合點,因此它能夠獲得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在外國出版的中國錢幣書籍中,研究最多、最有成果的就是機制幣。現在國內研究中國的機制幣還常常需要參考外國人的著作,因為當外國開始研究中國錢幣的時候,我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 第二,機制幣蘊含的文化價值與信息含量也是古錢無法比較的,也更容易獲得年輕人和知識階層的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