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中國近代機制幣收藏 |
發(fā)布日期:11-08-13 11:21:41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 |
質(zhì)比清代更多樣化,有金、銀、銅、鎳、鋁、陶等。
金幣、銀幣、銅幣 金幣是每個國家、每個朝代都會象征性發(fā)行的。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霸箢^”(鑄有袁世凱頭像的機制銀幣),是整個民國時期的國幣,也是當時國家貨幣體系的主幣,傳世非常多。“袁大頭”銀幣有一種金質(zhì)樣幣,反面有英文“L.giorgi”字,乃是雕刻這枚金幣的意大利雕刻師魯爾智•喬治的簽名。從清代到民國,中國錢幣的鋼模絕大部分都是由外國人雕刻的,少量由外國雕刻師指導(dǎo)培養(yǎng)的中國雕刻師雕刻。意大利雕刻師魯爾智•喬治在中國近代機制幣的發(fā)展史上功不可沒,是一個不能被歷史遺忘的人物。 作為當時的國幣,“袁大頭”有很多品種。主要有民國三年、八年、九年、十年這四個年份;臉像有七分像、正面像等。在這四個年份之外的,基本上都是假的,不宜考慮。“袁大頭”金幣的樣幣傳世量非常稀少,數(shù)目以個位計。除了“袁大頭”,還有孫中山像、云南都督唐繼堯的唐像、黎元洪像以及民國七年(1918年)造的徐世昌大總統(tǒng)像的金幣,都屬于紀念幣性質(zhì),沒有流通。中國近代唯一真正作為普通流通幣鑄造發(fā)行過的金幣,是云南省在1916年護國戰(zhàn)爭勝利后鑄造過的一批唐繼堯像的金幣。 民國時期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輔幣,仍然是銅元,在很多貧窮偏遠地方甚至成為民間交流的主要貨幣。銅元用得最多的是開國紀念幣,主要由武昌、南京、安慶、天津等造幣廠鑄造。材質(zhì)有紫銅、黃銅、白銅三種,其中紫銅幣是主流,黃銅幣偶爾有,白銅幣是樣幣。從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到1949年,大約鑄造了500億枚普通銅幣。 鎳幣 鎳用來造幣是在民國中期以后,是為了取代銅幣作為銀幣的輔幣。因為銅在戰(zhàn)爭頻繁的民國時期作為軍工鑄造的必須品而供不應(yīng)求,其價值已經(jīng)超過它作為貨幣的價值。比如鑄造一枚十文面值的銅板,就需要以超過十文的價格去獲得銅材,由此會帶來嚴重的虧損。鎳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而且當時政府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獲得這種材料,鑄成幣以后,又是銅幣的10倍面值。一塊鎳材和一塊等重的銅材相比,鑄鎳幣獲利可能達到5倍,鑄銅幣卻會虧本。因此,鎳幣應(yīng)運而生,一方面是要取代銅幣,另一方面是鑄造者為了謀取暴利,不顧經(jīng)濟規(guī)律。 鎳幣一直伴隨國民政府到1949年才最后退出流通,但是后期鑄造量、流通量都不大,大量的鎳幣根本沒有流通出去。因為它既不是銀子,又不是銅,在老百姓眼中,它就不是錢,所以存世量較大。現(xiàn)在有的地方發(fā)現(xiàn)的鎳幣都是成倉庫、原卷原封的。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