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中國近代機制幣收藏 |
發布日期:11-08-13 11:21: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 |
![]() 中國最早的機制幣:寶浙“同治通寶”一文
![]() 袁世凱像一元銀幣金樣幣
![]() 唐像半圓銀幣
![]() 段洪剛
編者按:6月25日,芷蘭雅集藝術月談第二十三講邀請段洪剛先生主講中國近代機制幣的收藏。段洪剛,云南人,漢族,生于1972年。1993年開始收藏交流錢幣。2000年開始集中精力研究近代銅元,并于2006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第一部專著《中國銅元分類研究》,該書獲中國錢幣學會第四屆金泉獎銀獎。其后陸續出版有《中國銅元譜》《銅元收藏與投資》《中國錢幣大辭典-清編-銅元卷》《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銅元卷》等書。為中國錢幣學會、美國錢幣學會會員,湖北錢幣學會理事。2003年以來一直從事網絡錢幣交流事業,在網上參與歷代古錢幣、機制幣的研究交流和論壇管理,為中國網絡錢幣的興起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近代機制幣在概念上是相當于古代錢幣而言的,是指機器制造的錢幣,在工藝上和古代的翻砂澆鑄的錢幣有嚴格區分。 中國近代機制幣產生的背景 舊工藝的落后與新需求的矛盾,同時外國工藝與外國鑄幣的流通,客觀上提供了新幣產生的條件。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人們不斷成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與落后的生長力之間的矛盾。隨著近代中國人口增多,商業貿易增多,特別是外國大量的商業機構、工廠、企業進入中國,一方面加深加重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同時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工業的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用舊的翻砂澆鑄的方式制造的錢幣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比如一個鑄錢局一天只能生產1萬枚銅錢,而這個地方一天的需求量可能超過10萬枚。 在這種情況下,到了清朝晚期,連先秦、唐宋時期的銅錢都有人挖出來用。同時,外國工藝和外國鑄幣已經在中國流通了上百年,外國鑄幣的外觀及不需要稱量分割的特點已經受到了中國普通消費者特別是一些商業機構和市民階層的接受和認可。在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外國機制幣已經成為民間交易使用的基本交換媒介。 在這個背景下,道光年間,1833年前后,在江蘇任巡撫的林則徐最早提出中國應自行設計鑄造機制銀幣。政府上層官僚的推動成為機制幣產生的另一個原因。 此外,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北方通貨膨脹嚴重,全國大部分鑄錢局賴以生產的“滇銅”因戰爭破壞而供應不足甚至長期無供應,制錢極端匱乏,全國民眾的經濟活動嚴重阻滯,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危及國家稅收與社會穩定。貨幣危機成為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