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中國近代機制幣收藏 |
發布日期:11-08-13 11:21: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文物天地 作者: |
,全國部分省份也相繼跟進,設廠鑄造。于是新式銀元很快成為全國普遍采用的主流貨幣。
清朝時期鑄造的機制幣材質上有金幣、銀幣、銅幣三種。 金幣“光緒元寶”是成套的,有一兩、五錢、一錢等不同的面值。但是當時中國已經國庫空虛,沒有實實在在的黃金做儲備,無法實行金本位制,這一套金幣也沒有能夠發行,僅存樣幣。 銀幣的種類很多。中國用銀的傳統非常長遠,銀子已經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貨幣和財富的體現。近代鑄幣,金幣沒有能夠得到流通,但是銀幣暢通全國,各種商業活動基本上都是以銀為最終結算標準, 除了銀子之外,清代機制幣最大宗、流通最廣的是銅錢,就是用紫銅或黃銅鑄造的銅幣。在清代,銅幣扮演的不僅僅是子幣、零花錢的角色,它還具有結算或者是本位貨幣的地位,和銀幣并非標準的主輔關系,有時也是作為主幣使用的。大宗交易有時候用銅元。銅元比銀幣晚出現,在銀幣流通了十多年以后,廣東造幣廠才開始造出了銅幣。銅幣主要是為了滿足市面零星交換或者是普通商業需求,特別是為了替換已經日益衰落、供應不足的方孔錢、小銅錢,所以一面市就獲得了全國各階層、各地方的普遍歡迎,一枚標明“當制錢十文”的銅元在有的地方能夠充當11文以上乃至15、16文制錢使用,遠遠超過面值。 除了紫銅、黃銅,還有一種白銅鑄造的銅幣,一般是作為樣幣。 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之前,清代的機制幣都叫做“光緒元寶”或者“光緒通寶”,此后幣名逐步改為“大清銅幣”。 清代流通機制幣的同時,各種各樣的銀元寶、金元寶、紙鈔也在流通。此外,世界上20多個國家的銀行紙幣也在中國同時流通。清朝貨幣制度之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民國機制幣 在整個貨幣發展史上來說,民國比清代稍有進步,畢竟國民黨政府北伐勝利以后,名義上已經統一了全國,貨幣政策做到了基本統一。但是情況并沒有太大改善,古代銅錢是不能流通了,外國紙鈔、銀錠等照樣流通,這是國民黨政府無法解決也無法根除的歷史病根。更為混亂的是,各地軍閥割據,各自為政,都想通過鑄造錢幣來牟利,導致民國時期產生了相當于清朝100倍的發鈔量。這個時期出現了中國有史以來,也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混亂、最多種多樣的貨幣狀況,一個省可能有一千種貨幣,有一百個發行貨幣的機構,錢莊有錢莊票,銀行有銀行票,在這些雜票之上,還有國民政府的四大銀行的紙鈔。金屬幣因為它本身的價值,是其中比較堅挺的。 民國時期鑄造機制幣的品種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