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消失的黃金貨幣性 |
別提出了黃金非貨幣化條款,即不再要求基金組織成員國之間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也不要求在繳納基金份額時使用黃金、強調儲備資產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提款權等。牙買加協議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并沒有發生任何重大變化和發展,唯一獲得好處的是美國擺脫了黃金義務,保證了其黃金儲備不再流失,美元發行完全根據美國經濟的需要而定。長期以來,美國全然不顧貿易收支失衡,只是以國內經濟為其貨幣政策目標,以鄰為壑,濫發貨幣,導致其他國家儲備資產的巨大損失,以及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美國無視貨幣紀律行為的主要原因是牙買加體系中黃金條款的缺陷,美元如脫韁之馬,任意踐踏世界經濟。 牙買加協議中的黃金非貨幣化條款盡管讓美元擺脫了黃金的制約,但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并沒有完全實現,黃金的貨幣性依然存在。 據統計,截至2009年全球已開采黃金總量約為165600噸,可分為商品性黃金和貨幣性黃金兩大類,其中約65%為商品性黃金,主要用途為首飾業、佛像裝飾、建筑裝潢、工業、牙科醫療、獎章等。其中首飾用金高達83700噸,占黃金總量的50%。需要指出的是,商品性黃金轉化為貨幣性黃金是瞬間可以完成的事情,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時,韓國政府號召民眾拿出黃金首飾,并用黃金購買美元,轉瞬之間完成了商品黃金向貨幣性黃金的轉化。 貨幣性黃金為58500噸,占已開采黃金總量的35%多;其中民間投資性黃金持有量29600噸,約為51%;世界各國官方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黃金為28900噸,約占49%。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局(IFS)今年4月份公布的數據,擁有100噸以上黃金儲備的國家和組織有32家,主要是發達經濟體和官方金融機構。黃金儲備按數量排名前20名及其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比重如下:美國8133.5噸、占比75.1%,德國3391.3噸、占比72.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814噸,意大利2451.8噸、71.3%,法國2435.4噸、69.5%,中國1054.1噸、1.6%,瑞士1040.1噸、10.0%,俄羅斯976.9噸、9.5%,日本765.2噸、3.1%,荷蘭612.5噸、58.7%,印度557.7噸、9.6%,歐洲央行502.1噸、32.3%,中國臺灣423.6噸、5.4%,葡萄牙382.5噸、89.6%,土耳其375.7噸、15.6%,委內瑞拉365.8噸、65.4%,沙特322.9噸、2.4%,英國310.3噸、15.2%,黎巴嫩286.8噸、28.1%,西班牙281.6噸、28.2%。 以上數據表明,黃金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除日本以外,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和機構擁有的黃金儲備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