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消失的黃金貨幣性 |
和消費。第二,用兩個國家兩種貨幣模型解釋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制度:兩個實行金幣本位制的國家,都規定了本幣的法定含金量,兩種貨幣分別包含的黃金量之比謂之“金平價”,金平價成為金幣本位制的匯率基礎,黃金的輸出入點,成為匯率波動的上下限。簡單而言,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制度是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意味著國際投資、國際貿易等國際性交易可以在穩定的匯率環境中進行,從而有利于投資和貿易的進行,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此外,英國貨幣學派對國際金本位制抱有更多的贊美。例如,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Hume)認為在各國都實行金幣本位制之時,由于“物價—硬幣流動機制”的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會自動減少逆差,而貿易順差國的順差也會相應減少,換言之,金本位制具有平衡各國貿易收支的功能。當然,休謨說的這個機制在實踐中不具普遍性,理論假設亦很難成立。 1914年國際金本位制崩潰。從直接原因看,當然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戰國為了籌措戰爭經費大肆發行無黃金準備的紙幣,化可兌換紙幣為不可兌換紙幣;禁止黃金出口,固定匯率制轉化浮動匯率制。一戰結束后,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多次試圖恢復金幣本位制,但未能成功,其原因是黃金供應跟不上世界各國商品交易和投資對貨幣的需求,存量黃金在主要經濟強國之間分布的不平衡也是無法恢復金幣本位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經典金本位制的金幣本位制雖然沒有能夠恢復,但是,世界經濟中形成了英鎊區、美元區等重要的貨幣區,區內核心國實施了金塊本位制度,加入貨幣區的其他國家則采用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也規定單位貨幣法定含金量,但一般不再鑄造金幣;紙幣發行量實際上不受黃金準備的制約;紙幣兌換黃金有最低兌換金額的要求,不足最低金額不能兌換黃金,有時,還對兌換人的身份作出規定。由于能夠達到最低兌換金額要求的多是富裕者,所以,金塊本位制也被稱為“富人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把本國貨幣和實行金幣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相聯系,紙幣和外匯保持較為穩定的聯系,從而間接地和黃金建立聯系,由于紙幣發行并不要求黃金準備,紙幣也無法直接兌換黃金,因此,也有人稱其為“虛金本位制”。 由此可見,無論是金塊本位制還是金匯兌本位制,都是節約黃金的貨幣制度,如果說金幣本位制屬于商品本位制的話,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均屬于混合本位制。所謂混合是指其貨幣本位建立在部分商品部分信用的基礎上,貨幣發行基本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