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下的黃金保衛戰 |
發布日期:12-03-28 14:38:0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英才 作者:羅影 |
窄的空間里,中國黃金靠什么搶占資源?黃金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在海外資源戰上,中國黃金怎樣后發制人?置身周期性行業,在景氣指數不確定的背景下,如何踩準未來大勢?孫兆學,這位有著晉商傳承的央企領軍者,又將演繹一段什么樣的資本商道? 強勁擴張資源 對礦業公司來說,礦山資源無疑是最重要的“糧草”。 “有礦才有未來”,在孫兆學看來,礦業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獲取資源的能力上,“這幾年我們悟出資源的重要性后,獲取資源就成了首要任務。” 在斯羅柯資源技術有限公司咨詢師陳源看來,在擴張方式上,中國黃金和巴里克公司的做法很相似——以拿資源為主:“如果他們看中了一塊資源,而此資源的載體是一家公司,他們就會直接把公司吃掉。這兩家企業都極少跟沒有資源的公司合作。” 陳源曾經為巴里克、安格魯阿山帝等世界一流黃金公司做過中國礦業市場評估和開拓。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他表示,除了擴張方式,中國黃金和巴里克還有兩點相似之處:只投自己熟悉的領域;管理層對市場的準確預判。 巴里克僅用20年時間,就從行業新兵一躍而成全球排名第一的黃金礦業公司;而中國黃金也在短短四五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超越對手,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內黃金龍頭。 追溯中國黃金的成長史,其整個行業的資源儲量可謂“先天不足”。2007年以前,中國黃金擁有的黃金儲量只有275噸,所占市場份額很低,集團公司旗下的礦山還有很多因為資源枯竭而面臨關閉。 出現這種情況,有其歷史沉疴:20世紀90年代末,由于國家急需黃金以緩解外匯緊張,采取“有水快流”、大上快上黃金項目的政策,將黃金優勢資源企業向地方下放,留在中國黃金總公司(中國黃金的前身)的,幾乎都是資源枯竭、冗員眾多、負債高企的企業。 因此,從2003年開始轉制,到2006年底,四年時間里,中國黃金的年平均增長率不到5%。 相比而言,山東黃金和紫金礦業的先天條件要好得多。前者地處膠東半島,是我國著名的“成礦條件好、礦山集中、品位高”的區域,在中國黃金的前十大產出省份排行榜上,山東省一直排名第一;而后者由于是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在2005年前——當時拿礦的成本還很低——買了很多礦。 了解中國黃金發展脈絡的人都知道,作為黃金行業里唯一“中”字頭的央企,中國黃金曾一度為“番號”而戰。 孫兆學從中國鋁業(601600,股吧)(6.75,-0.30,-4.26%)空降到中國黃金擔任總經理時,即2006年底,中國黃金的利潤只有6億元,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