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國際板將登場 人民幣定價起航 |
貨于離岸倉庫,這樣就可以減少出現2013年4月黃金價格大幅下跌后,中國市場需求猛增,國內供應出現危機的情況。 爭奪黃金定價權 “國際板推出后,中國黃金需求將更清晰地反映到國際市場。”中國黃金投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奚建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3年,中國取代印度成為全球第一大黃金消費國,此外,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大黃金生產國和進口國,"西金東移"勢頭強勁。但是中國黃金市場影響力有限,一直是倫敦、紐約等地黃金市場的"影子市場",中國金銀市場吸納能力占據全球一半以上,卻沒有價格發言權。” 在高盛高調唱空黃金后不久,2013年4月12日,現貨黃金價格開啟崩盤式下跌,金價從1557美元/盎司附近開啟單邊下跌走勢,最低觸及1321美元/盎司的27個月新低,國際金價在40個小時中最多下跌236美元,跌幅達15%,如此慘痛的跌勢在歷史上也屬罕見。 黃金價格的突然大跌,強烈刺激了實物黃金的消費市場。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主要市場,無論是飾品還是金條,都供不應求。但中國需求井噴,并未阻止國際金價下跌。 2013年金價一路跳水,全年下跌28%,創1981年來最大年度跌幅,為長達12年的牛市畫上句號。“中國大媽”因踴躍購買黃金而名揚海外。如今,在2013年4月入場的“中國大媽”已經深套黃金市場。 “可以說,國際金價背后不難看出有信息不對稱,至少中國需求在價格上反應不充分,國際市場只有在炒作金價的時候才鼓吹中國需求,而中國需求真正的變化卻沒有實時反映到價格中。”奚建華進一步說。 多數專家認為,中國缺乏相應的定價話語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黃金市場處在比較封閉的狀態。 “國際市場不了解中國黃金市場。”蔣舒表示,從近期市場鼓吹中國黃金融資交易量巨大,就可以看出認知的缺乏。 除了從中國香港進口的1160噸黃金,中國內地在2013年還從本地生產商中購買了約428噸黃金。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在2013年的黃金需求為1066噸,這當中522噸的差別是市場猜測的焦點。高盛集團估計,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至1600億美元。在這些交易中,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 蔣舒指出:“對于黃金是一大融資商品的判斷并不準確。中國黃金進口必須通過商業銀行,進口貿易與用金采購是分割的,除此之外,融入的資金必須追求更高收益,短期內盡快地退出,由于受到進出口政策限制,原料金只能加工后再出口,進出口限制大大壓縮了融資貿易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