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在擁有1054噸黃金儲備的基礎上,可預計的增加數量可能并不像央行官員口中的那么保守,也不會像一些外媒報道的那樣夸張。我個人的預計是,在2009年至2013年間,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至少增加了600噸,其中2013年的增持量可能超過300噸。
在極端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可以不相信人民幣背后政府的償還能力,但因中國央行擁有巨量的黃金儲備,人民幣背后的真正含金量不容忽視。
中國黃金投資市場2002年正式開放,但由于黃金市場幾千年來均被各朝各代政府嚴格管制,時至今日,普通人參與黃金投資依然受到心理和國家政策方面的無形或有形約束,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中國黃金市場早在2002年就已開放,但其后幾年發展卻較為緩慢的原因。
看到黃金市場開放之后發展較為緩慢,2004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情 專區)行長的周小川幾乎變成了一個黃金推銷員,他甚至明確指出,推出個人黃金投資,將百姓手中的貨幣資產轉成黃金資產,既拓寬了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調整了貨幣供求;又通過藏金于民,提高社會福祉,利國利民。
周小川進一步指出,我國黃金的投資和保值等金融特性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黃金交易還存在一定管制,黃金市場的投融資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黃金是一種良好的保值避險工具,發展個人黃金買賣業務具有現實性。實現黃金市場從商品交易向金融交易的轉變,發展個人黃金投資業務是一個較為現實的選擇。
可以說,中國黃金市場的迅速發展也正是在2004年啟動的,整個黃金市場的改革自上而下依次展開。截至目前,周小川提出的,中國黃金市場的三個轉變正在逐步實現,至少從商品交易為主到金融交易為主、從現貨交易為主到期貨交易為主的轉變已經較為明顯。目前僅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T+D業務的成交量就相當于實體消費數據的幾十倍。去年黃金期貨累計交易額接近11萬億。
中國黃金市場目前需要推進的是,周小川提出的最后一個轉變,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轉變。這一轉變將伴隨的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上海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這似乎不是靠黃金市場自身努力就能實現的。但在此之前,中國需要擁有足夠的黃金儲備和與其匹配的國際影響力。顯然,這正是中國央行秘密增持黃金的邏輯之一。
2009年初,中國央行突然宣布,中國黃金儲備從原來的600噸增加至1054噸,一下子增加了76%,引來全球關注。按照中國央行官方的說法,新增的454噸黃金是自2003年以來,通過雜金提純以及國內市場交易獲得的。中國央行之所以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