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是食之源——賞析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之5盎司銀幣 |
食為民之天,中國飲食是世界上最豐富和多樣化的飲食文化和遺產之一,現在已流傳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在飲食文化中,炊具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鬲是食之源,中國歷史上第一尊炊具就是鬲。 炊具鬲在48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于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最早的鬲是由陶器演變而成的。早期的陶器制作比較簡單,用途單一,也只能用來盛放、儲存水和食物,不能作為一種炊具來使用。但隨著古人對陶器制造技藝的進一步提高、智力的進化和烹飪熟食的熟練掌握,后來總結出了幾種陶器的優點,將三個尖底瓶捏在一起,制作成了在我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陶鬲,從而拉開了炊具文化的序幕。 可以說,沒有鬲的發明,古人就不可能吃上熟食,鬲和鼎雖較為相似,但鼎是由皇家貴族使用的,多為禮器,而鬲是普通人們都在使用的,是炊具。 在歷史的滔滔大河中,伴隨時間的變遷,鬲由鼎盛而慢慢演變成為禮器,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鐵器的出現,鬲逐漸被釜取代并最終消失在人們的生活和視線中。歷史是在不斷進步的,優勝劣汰是歷史的必然,但不管如何,歷史總會留下它精華的一部分,也無法磨滅它創始的重大歷史意義。 為了弘揚中國古代文化,展示中國青銅藝術的精髓,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8月31日發行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一套,其中,5盎司銀幣背面圖案為商代“獸面紋鬲”。精湛的現代工藝下,讓我們得以一賞古代鬲藝術的風采。 幣面中的鬲整體工藝十分精細,鬲面顯得圓滑光潔,毫無粗糙感,展示了商代精湛的青銅器鑄造工藝水平。鬲口較大,唇邊加厚向外微翹,邊沿光滑似漆,邊上鑄有雙耳,利于搬抬。頸部稍長,使容器的容量更大,中間有一組紋飾圖案,圖案以簡單的粗線交織成簡潔的紋樣,配合上下兩排圓形的連珠紋作欄,組合出了一幅精巧別致的點綴圖案,起到很好的映襯效果。腹部由三個立體的袋狀組成,幣面中可以完整看到其中的一面。以袋狀為臉部,工藝師以繁鉅多變的線條構成了怪異奇特的獸面紋,組成了一個神秘詭異的面部,帶給人們一種另類的藝術。由于工藝師在線條上處理較為圓滑收斂,盡管臉型裝飾古怪繁雜,但并沒有讓人有恐怖之感,相反給人注入了一股新鮮奇妙的藝術享受。嵌在臉上的那雙巨睛,反而是給人帶來了一絲寒意,那木然呆視,毫無內容的遠眺,令幣面氣氛瞬間變得肅穆而威嚴,讓人心中產生一種敬畏之意。據專業的考古研究者分析,工藝師造就的這種肅穆與威嚴氣勢或許與商代的祭祀有關。祭祀是嚴肅的場合,獸面紋鬲被作為禮器,自然賦予了其喻神的圖案。 該幣以鏡面為底,映襯了文物的高貴之氣,通過噴砂與反噴砂工藝的靈活運用,真實地還原了商代“獸面紋鬲”的外觀與圖案,雖無法保留著其原始的色澤與斑駁,但仍然能讓我們感受到文物的歷史與精華,在銀光泛泛的映輝下,我們顯然能領悟到古代文明與智慧交織出的博大精深。 (供稿:陜西鑫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