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文化與現代美——賞析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之5盎司金幣 |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據《春秋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大禹鑄造的九鼎,它的鑄造工藝,標志著中國歷史已結束了荒蠻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代表作。歷史上雖有眾多有關九鼎的記載,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它就不知隱身何處了。九鼎鑄成之后,曾經流傳了夏、商、周三個朝代,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逐鹿中原,九鼎成為群雄爭奪的焦點,為了息事寧人,周王不得不毀鼎鑄錢,對外則詭稱九鼎不慎沉沒于泗水,免得各路諸侯兵刃相向,興師問罪。后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后,遲遲找不到九鼎,總覺得心存遺憾,在南巡時,曾派數千人在泗水中打撈,但一無所獲。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鎮國之寶。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 九鼎的顯赫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是大禹賦予了其神奇的色彩,而普通的青銅鼎,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炊器,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后演變成了祭器或禮器。用鼎作祭器或禮器是源遠流長的,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禮器也脫胎于生產生活用具。《墨子》表明夏啟之時,鼎已作為祭器或神器了。在商代同樣如此,《說苑•君道》記述:“湯之時,大旱七年,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天大雨……”在殷墟甲骨文中也有求雨用鼎的記錄。 在周代,重大祭典的重要的祭品也是要放在鼎中的,《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滅商后,回到宗周告廟獻俘,殺祭了商王朝百名高級官員,其儀式包括將人頭放在鼎中,由參與祭祀的“小子”、“邦君”奉上祭臺。 無獨有偶,鼎在歷史上還代表著政權之爭: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勢力日益強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一日,周定王派人為他舉行歡迎之禮,典禮之中,楚王公然蔑視周王,一句“問鼎大小輕重”,當即將歡迎他的周王使節嚇出一身冷汗,楚王滅周的野心暴露無遺。從此,人們把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件青銅鼎,于1974年在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該器物是迄今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鼎,造型規整,形態大氣。其腹部輔以商代早期典型獸面紋,每壁兩側和下部裝飾有乳釘紋飾,被稱為“獸面紋方鼎”。 今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中,其中5盎司金幣的背面圖案正是“獸面紋方鼎”,鼎第一次以高貴的姿態出現在中國貴金屬領域,深化了多姿多彩的鼎文化。 鏡面映輝的幣面下,獸面紋方鼎盡顯華麗高貴,粗壯的四足,方正的鼎面,精美別致的乳釘紋飾分布有序,排列美觀,襯托出中間的獸面紋粗獷神秘,別具特色,凸現了商代精湛的藝術創作水平。 從現代金幣的華輝中再賞鼎文化,現代美結合著古典藝術,實乃珠聯璧合之精品。 (供稿:陜西鑫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