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文化的精髓——賞析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之5盎司金幣 |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推測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第三期發現有青銅鼎,這被認為是青銅禮器的源頭。到商代,開始出現大量的青銅鼎。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在源頭處便和鼎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歷史記載,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 鼎在古代還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被賦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鑄九鼎的傳說。相傳,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夏王,九州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夏禹于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用來象征九州,有國家統一昌盛之意。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鼎的鑄造在當時政治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但是它的意圖又并不限于表現統治者的權威,還有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的善良用意。所以,鼎作為國家政權的標志,不僅象征著統一與和平,還象征著昌盛與安寧,是吉祥之物。 我國于1974年在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了一件青銅鼎——獸面紋方鼎,鑄造于商代早期,是迄今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中最大、保存最為完整一件的青銅重器。該器物高100厘米,口沿邊長62.5厘米,寬60.8厘米,造型規整,形態大氣。其腹部輔以商代早期典型獸面紋,每壁兩側和下部裝飾有乳釘紋飾,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人民銀行今年8月底發行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一套,其中5盎司金幣的背面圖案正是此“獸面紋方鼎”,精美的現代金幣下讓我們有機會一賞其神。 寬闊的幣面上,獸面紋方鼎正中而立,體形碩大,霸氣沖天,自然散發出獨有的權威感。其四足粗壯渾圓,顯得平衡端莊,更適合禮器之用。鼎身方方正正,顯出沉穩莊重之貌。雖然方鼎在燒火、取食方面遠遠及不上圓鼎,但是作為禮器,它卻由于其特別的象征意義而倍受青睞——這一象征意義取決于商朝人“天圓地方”的天下觀。鼎腹的上部裝飾著獸面紋,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回旋的線條構成,卷曲蔓延,變化萬千,使獸臉顯得富有神秘感。在獸臉上還有一雙圓眼睛使此鼎充滿了生機。鼎壁的兩側和下部裝飾有一排排的乳釘紋,間隔有致,排列有序,還有一些凸起的格子線條將紋飾隔開,顯得典雅而高貴,頗有藝術色彩。 鼎在現代生活中保留了它幾千年來歷史賦予它的痕跡,這種印痕是鐫刻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流淌不息的民族血液之中的,是一個民族內在的文化標記,是值得永遠銘傳的中國文化精髓。 (供稿:陜西鑫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