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春收論潛力——淺析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價值 |
“冬藏春收”一直是金銀幣收藏投資市場的一種規律,也是年關將至最重要的一次策略性布局。冬天剛至,正是“藏金”的最好時期,再加了宏觀環境不景氣的影響,普遍金銀幣都處于深幅調整階段,更創造了一次難得的入手時機。在琳瑯滿目的金銀幣中,挑選潛力幣更是重中之重,而潛力幣必須具備題材、人氣與發行量,8月底發行的次新品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顯然具備著這些條件。 潛力一:好題材的次新品 判定一套金銀幣有沒有具備市場的發展潛力,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有沒有足夠吸引收藏者的好題材。中國青銅器作為國之重器,具有很高的藝術與歷史價值,自然是絕好的金銀幣題材。作為以展示“古董”藝術為傳承點,它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同時代表著中國青銅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備受矚目。它與1990年至1993年發行的三組出土文物金銀幣題材幾乎相同,而此三組的漲勢堪稱驚人,其金幣在05至11年間的漲幅均超過10倍,充分證明了該題材的價值魅力。 對于長期收藏投資者來說,新品或次新品的收藏比老幣更有意義和保障,作為次新品的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價值均還處下洼地,自然更有收藏價值。 潛力二:充當“龍頭”角色的大規格幣 在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這套幣中,除了在鑄造工藝上比早期的三組出土文物幣更精湛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增加了大規格類幣種,其中有1公斤銀幣和5盎司的金銀幣。雖然在現發行階段這些規格幣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相對青銅器題材類金銀幣來說,它卻是首次采用到這樣的大規格幣,因此有著重要的“首枚”意義。前期三組最大的只是1盎司,和它相差甚遠!扒盁o古人,后有來者”,更使此大規格幣充當著“龍頭”的角色。 大規格幣一直是收藏界的至愛,有了大規格幣,也使得這套幣的規格搭配更完美,從而增添了藝術的魅力與收藏價值。 潛力三:發行量更少 2011——2012年是新發行的金銀幣發行量大幅擴容的一年,從2012版的熊貓金幣動輒幾十萬枚的發行量就可見一斑。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的發行量并沒有延續這種發行風格,相反顯得過于保守。以該套幣中的5盎司規格金幣為例,其發行量僅有2000枚,完全符合“老精稀”的發行量在3000枚之內的要求,其發行量甚至比同年發行的“熊貓30周年”和“五臺山”5盎司金幣的發行量都少了1000枚。其他規格幣相對同年發行的同等規格幣的發行量也是較少,充分顯示出了“量”的優勢。價值市場以量為王,偏少的發行量更利于后市的沉淀與消化,價值潛力自然也更巨大。 青銅器本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需求性也很大,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接近平民化的價位,基本沒有什么門檻,普遍性更性,無疑對量的要求更高。 綜上所述,其潛力已一覽無遺。收藏講究題材完整,如果是對青銅器題材感興趣的藏友不妨從今年的第1組開始成套收集,更能享受坐上“龍頭”等待“春收”的快樂。 (供稿:陜西鑫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