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布幣的收藏投資 |
魏境內,故知這種類型的布幣主要是魏國所鑄。此幣多出土于今山西萬榮、侯馬、運城、芮城和陜西宜川、華陰等地,這些地方在戰國時屬魏。但在洛陽、新鄭、濟寧等地也有發現,可知魏幣在周、韓或魯、宋境內亦可通用。 尖足布。分大、小兩種。大者通高約 8厘米,重約13克,形狀和聳肩尖足的空首布很相像,二者有明顯的淵源關系。上面的地名有晉陽、茲氏、大陰等。小幣通高約 5厘米左右,重約 6克,布上地名有晉陽、藺、茲氏、大陰、離石、平陶、武安、武平、中陽、壽陰、霍人、慮等。大小布上的地名可查考者多為趙地, 可知其為趙幣無疑。在部分小布上,地名之下往往帶一“半”字,表明小布乃半個貨幣單位,依此推測,大布為一個貨幣單位。 小方足布。和小尖足布大小輕重相近,唯足為方足。錢上地名有安陽、梁邑、虞陽、同是 (銅鞮)、皮氏、襄垣、鑄、北屈、彘、高都、宅陽、屯留、蒲子、平陽、酸棗、平陰、襄平、東周等,這些地名中以魏、韓兩國為多,其次為趙,還有燕和東周。可見當時鑄造小方足布的諸侯國很多,而且除周以外,鑄造數量都相當大。從流傳至今的實物來看,也是所有布幣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出土這種布的地區很廣,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遼寧、內蒙、吉林等地。使用期約從戰國中期到戰國末。這種布一般多出于窖藏之中,而且常和明刀、趙刀同出,在燕、趙的墳墓中,也有將其作為殉葬品者。 圓首圓肩圓足布。分不帶孔和帶孔兩類。不帶孔的有大、小之分。大的通高約 7厘米,小的通高約5厘米。上面有離石、藺、晉陽、茲氏、大陰等趙國的地名,可知大、小布均屬趙幣。當時鑄造量較小,故流傳下來的實物不多,大布尤罕見。帶孔的布是在柄及兩足之端各有一小圓孔,又稱三孔布,也分大、小兩種。布上文字較難認,有安陽、比陽、上博、宋子、無終等地名,大布的背文為“一兩”,小布的背文為“十二朱(銖)”。從傳世品和出土品的情況來看,三孔布當是戰國布幣中最稀有的一種。 殊布。形制和小方足布相似,體形較小,首上有小圓孔。這種布也分大、小二品。大者通高約10厘米,面文較難認,一般釋為“殊布當釿”,背文為“十貨”。小者通高約 4 厘米,面文為 “四布”,背文為“當釿”。大布多出于今豫東、安徽、江蘇、浙江和魯南等地,小布極罕見。以上地區戰國時屬楚,故此布似為楚幣。 布幣作為異型貨幣,備受藏家青睞,價格往往在千元之上,其中價值最高的當屬戰國時期三孔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