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大布黃千
戰國尖足布
我國古代把一種類似鏟的挖土工具稱為“镈”,在物物交換的時代人們經常拿這種挖土工具去換取別的東西,但用這種東西做交換比較麻煩,周景王便把這種農具小型化,鑄成象征性的“镈”,成為了交換媒介,于是發展成了價值符號。因為“镈”與“布”聲母相同,音韻相轉,于是“镈”就轉韻成為“布”了。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具作為貨幣的形制,是注重農業的傳統思想,這種農具在以后的交換中固定充當了一般等價物,這就是原始的空首布。
布幣初期制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效仿農具鏟,后期制作較為精良,初鑄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部由尖足漸變為平足,繼而發展為圓足,考慮到錢幣的攜帶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于繩穿提攜,易于流通。
布幣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有空首布和平首布之分。
空首布保留著農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大體可分為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聳肩尖足和平肩平足四種類型。聳肩尖足空首布較為少見,有弧襠、方襠之分,均為長銎,依其形制大小不同,亦可分為:特大型布,其特征為長銎,襠呈弧形,錢面多無文字,帶有文字或圖案的非常稀少,通長145毫米,身長100毫米,肩寬57毫米,足寬59毫米左右;大型布,形體似特大型布,但小于特大型布,襠較為平直,通長137毫米,身長93毫米,肩寬65毫米,錢面銘文有數字或單字,多字的較珍稀;中型布及小型布。據專家統計,空首布上的銘文、符號有200多種,可分為數字、干支、地名、符號等,內容豐富,但很難判定文字和圖案的含義。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演化而來,原始的空首布厚重,后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演變為平首,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于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其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做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后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平首布大致有以下品種:
圓肩或平肩弧足布。布上有地名和面額。同一地名之布有兩種或三種不同的面額,如梁地所鑄者有“梁充五十當寽”,還有“梁正尚百當寽”、“梁半尚二百當寽”。錢文的意思是說每50枚、100枚這種布重 1寽,這兩種布的實際重量正好相差一倍。更多的這類布分為大中小3品,如安邑、蒲坂、陰晉、山陽、言陽、安陰、共等布都分成二、一和半3種。布幣的實際重量約15克左右。幣上地名如梁、安邑、陰晉、山陽等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