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出土的最早的銅制貝幣。趙忠格指出,幣貝的起源是女陰崇拜的產物。趙忠格收藏的明代銅鑒,背面有四幅男女房事圖形。趙忠格收藏的明版《房中術》讀本。(作者:甄雪原)。
貨幣存在已有幾千年歷史,當代經濟生活中人們更離不開貨幣,對貨幣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貨幣到底從何而來?貨幣起源的本質何在?關于貨幣起源的學說古今中外有多種,各路學者眾說紛紜。如中國古代的先王制幣說、交換起源說;西方國家的創造發明說、便于交換說、保存財富說。法學家甚至說貨幣是法律的產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山西大同市錢幣收藏與研究學者趙忠格最新提出:“錢幣的起源始于女陰崇拜,而在中國古代長期延用的錢幣上也反映著當時的性崇拜思想。”趙氏的這一古錢幣產生說頗具新意,據了解在國內還是首次提出,令人關注。記者趕赴山西大同市,獨家專訪了趙忠格先生。
錢幣的初始是性崇拜的產物
趙忠格現任職中共大同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同時也是中國文物學會民間收藏委員會成員,是山西省頗有聲望的錢幣收藏與錢幣史學研究專家。
談及“錢幣女陰崇拜”新說,趙忠格介紹說,無論中國與外國都有以海貝為幣的歷史考證。可以看到,貝幣的女性生殖器特征非常明顯。在人類的初始階段,人們對生育原理一無所知,不理解女人為什么可能生育嬰兒,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絕對低下,人力是唯一的生產力,人類的繁衍被十分看重,因此女性女陰在原始社會也被異常崇拜。
趙忠格分析說,由于海貝殼與女陰外型的特征相近,就被當時有地位的原始人類作為一種推崇的飾物而掛在身上,以表明自己對女陰的崇拜或表明自己所占有的女性數量,以此來炫耀。那時候由于海貝的象征意義以及內陸地區的稀缺,已成為一種財富的象征,后來又成為有價值的交換物。而到了夏商時代,海貝已正式被確立貨幣地位。史書記載,在出土的殷王“婦好墓”中,發現了上千枚海貝,說明當時海貝已不只是裝飾物,而是一種重要財富了。
趙忠格進一步舉證說,到秦朝時,錢幣出現中間的孔,這個孔盡管有貫錢的功能,但從形態上還是具有女陰象征意義,是中國古代性文化的一種反映。即便是在中國當代最權威的錢幣學辭書上,古錢幣這個中孔的專業術語仍然叫作“穿”,圓孔叫“圓穿”,方孔叫“方穿”。而錢幣外延與中孔之間沒有文字的部分被稱作“肉”,這種稱謂由來以久,這表明古人將性行為的想象融入到錢幣中來,只不過這時已不再是女陰崇拜,而是男權思想的一個反映了。